[实用新型]一种联合去除突发性氨氮污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15011.2 | 申请日: | 2020-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03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民;刘颖诗;董浩韬;李俊义;张锐坚;任鹏飞;李振兴;郭英楠;陈绎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保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813 | 代理人: | 陈领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去除 突发性 污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联合去除突发性氨氮污染的装置,包括沸石吸附模块和生物接触氧化模块,进水管经过监测装置后设置两个分支管路,第一分支管路与沸石吸附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第二分支管路与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所述沸石吸附模块的出水接口通过出水管与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去除突发性高浓度氨氮,确保出水水质氨氮达标,解决了现有处理工艺无法应对突发冲击负荷、无法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问题,运行成本低、投资小,出水水质中的氨氮浓度低于0.5mg/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联合去除突发性氨氮污染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氮是微污染水处理中的主要去除对象元素,它在原水中以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形式存在。氨氮作为无机氮之一,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氨氮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氨氮进入人体合成亚硝基化合物,会诱发癌变。
给水常规的处理方法主要为混凝、沉淀、过滤以及消毒,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胶体、悬浮物杂质和细菌,以达到用水标准要求。但常规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污染较重的原水经常规工艺只能去除部分。
饮用水源水中氨氮、有机物的去除方法目前主要有生物法、吸附法、膜法三大方法。其中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利用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对水中可生物降解物质进行去除。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优点是处理能力大,污泥生成量较少,基建费用低;缺点是其运行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水温对氨氮去除有较大的影响,当水温低于5-8℃时,氨氮去除率较低,而且对于水源水突发性氨氮增高的情况,缺乏迅速反应的能力。因此,如何能够在突发性氨氮增高的情况下,保证出水氨氮达标,是待解决的问题。
沸石(zeolite)是一种分布较为广泛的天然矿石,天主要成分为Na、 Ca以及Ba、Mg等金属离子。沸石属于无机离子交换剂,对氨氮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吸附性,造价低,作为吸附载体时具有去除率高,效果好,投资少,工艺简单,便于操作等优点。天然沸石经过无机盐处理,制成活性改性沸石,增强了吸附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行投资少、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率高、可应对微污染水源突发性氨氮增高的联合去除突发性氨氮污染的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联合去除突发性氨氮污染的装置,其包括沸石吸附模块和生物接触氧化模块,进水管经监测装置后设置两个分支管路,第一分支管路与沸石吸附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将氨氮浓度大于设定值(2-4mg/L,优选3mg/L)的原水输入沸石吸附模块处理,第二分支管路与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直接将氨氮浓度小于设定值的原水输入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处理;所述沸石吸附模块的出水接口通过出水管与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经生物接触氧化模块处理后可以直接出水进行下一步处理。
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进水口前端设置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的出口可以通过输水管与生物接触氧化模块的进水接口连接,所述调节池的入水接口分别与第二分支管路和沸石吸附模块的出水接口连接。
所述沸石吸附模块可以包括若干个并排布置的吸附搅拌池、投料装置、废料池以及进出水配水装置。进水管通过管道通过进出水配水装置顺序连接各个所述吸附搅拌池,所述吸附搅拌池的出水口与所述调节池连接。
所述吸附搅拌池内设有搅拌装置和超声波液位计,在其顶部设有投料装置和高压喷水枪,其底部通过管道连接至废料池;每个搅拌池设有相应的进出水阀门和管道。
所述改性沸石的粒径为205-250微米,具有极其优良的氨氮吸附去除效果;每个吸附搅拌池中的沸石投加量为以沸石与原水的质量体积比为6-12kg/m3(沸石/原水)。
优选的,每个吸附搅拌池中的沸石投加量为以沸石与原水的质量体积比为8-10kg/m3(沸石/原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150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托盘式两向穿梭板
- 下一篇:内孔表层为双金属复合梯度结构的泡沫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