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42803.9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511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徐璐璐;王宇琛;蔡川;高忠杰;房雪;王振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C7/00 | 分类号: | A61C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赵永丽;鲁兵 |
地址: | 10085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带圈式开 大曲 牙合垫 矫治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该矫治器设有固位组件和扶正移位组件,固位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固位基托和牙合垫,扶正移位组件包括用于粘接在缺牙侧第二恒磨牙颊侧的颊面管以及带圈式开大曲,带圈式开大曲一端埋设于固位基托内,另一端插入颊面管内。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体式固位基托和牙合垫作为整体支抗,通过带圈式开大曲对倾斜磨牙施力,用于将倾斜邻牙扶正,并调整缺牙处的间歇,为后续植牙准备条件,同时采用牙合垫解除因扶正倾斜磨牙造成的咬合干扰,实现一侧第一恒磨牙长期缺失造成邻牙倾斜的扶正并压低矫治目的;本实用新型矫治器保持传统牙合垫式矫治器的优点,同时发挥了固定矫治器的支抗和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口腔医学领域使用的牙合垫矫治器,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适用于一侧第一恒磨牙长期缺失造成邻牙倾斜时的正畸矫正。
背景技术
在口腔医学的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情况是缺失侧第一恒磨牙而不及时修复造成的口腔牙齿问题,即除缺牙处的局部牙槽嵴有小范围的萎缩外,主要表现在对余留牙的影响方面,第一恒磨牙长期缺失可导致余留牙向缺牙的缺隙侧倾斜,对牙合方向的缺隙伸长,造成上下牙列早接触,造成咬合干扰,给修复医生带来很大的困扰,如不及时修复,还会影响到其他多颗牙齿。
目前,修复医生常常遇到因长期缺失第一恒磨牙患者,种植间隙不足,缺牙侧邻牙倾斜,为修复缺失牙带来困难,因此,通常建议先行正畸矫治。通常患者佩戴全口固定矫治器,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利用推簧开辟间隙,种植体支抗钉压低伸长磨牙,恢复颌间咬合高度。通常正畸治疗存在疗程长、复诊频次多、矫治费用高、影响患者美观等因素,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排斥矫治治疗,错失修复牙齿的时机,造成患者的咀嚼效率进一步降低,面部的不对称性美观变差,甚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针对第一恒磨牙长期缺失造成邻牙倾斜的情况,目前临床上修复种植前的正畸治疗一般采用固定矫治器,通过在牙槽骨植入种植体支抗钉,利用弹力圈牵引,将倾斜牙齿拉向远中并压低。采用该矫治方法,对患者口腔卫生要求高,患者的矫治疗程长,需要适应较长的矫治器佩戴过程,还要承受种植钉植入的有创治疗和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适用于一侧第一恒磨牙长期缺失造成邻牙倾斜的情况,用于将倾斜邻牙扶正,并调整缺牙处的间歇,为后续植牙准备条件。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适用于一侧第一恒磨牙长期缺失造成邻牙倾斜的正畸矫治,其特征在于,设有:
固位组件(1),包括一体成型的固位基托(11)和牙合垫(12),固位基托(11)和牙合垫(12)形成一端开口的弧形牙套,该弧形牙套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中,固位基托(11)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包绕除缺牙侧第二恒磨牙(04)以外的所有牙列牙冠;牙合垫(12)位于固位基托(11)所包绕牙列的咬合面处;
扶正移位组件(2),其包括带圈式开大曲(21)和颊面管(22),颊面管(22)为用于粘接在缺牙侧第二恒磨牙(04)颊侧的圆管,圆管轴向与缺牙侧第二恒磨牙(04)的横向长轴方向一致;带圈式开大曲(21)用于对缺牙侧第二恒磨牙(04)施加与其倾斜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其一端埋设于固位基托(11)内,另一端插入颊面管(22)内。
上述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中,所述固位组件(1)还包括设于固位基托(11)颊侧的多个邻间钩(13),所述邻间钩(13)设有连接体,连接体的头端埋设于固位基托(11)内,连接体的末端弯制成钩曲状形成钩部,钩部所在的一端为自由端,用于伸入相邻牙齿的牙缝中。
上述基于带圈式开大曲的牙合垫矫治器中,所述多个邻间钩(13)包括用于置于缺牙侧相邻牙齿间的第一邻间钩(131)和用于置于缺牙对侧相邻牙齿间的第二邻间钩(132);第一邻间钩(131)和第二邻间钩(132)对称设置在固位基托(11)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428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脑融像视觉训练仪
- 下一篇:一种基于自航型检测机器人的船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