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复合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62496.0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45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龙军;方雄兵;高晓皇;黄海林;王帅;彭长清;卢水波;鲁露;张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沿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E01C7/26;E01C11/24 |
代理公司: | 湖南中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59 | 代理人: | 杨筠 |
地址: | 414000 湖南省岳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钢渣 沥青 混合 复合 路面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复合路面结构,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面层、中间层、下面层、基层以及路基;面层为钢渣沥青混凝土层,其表面成型有稀浆封层;中间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以及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且第一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中的钢渣颗粒粒径小于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的钢渣颗粒粒径;下面层为一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层,其与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之间还成型有一层粘胶层;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层,并在下面层与所述基层之间成型有第三钢渣沥青混合料层。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路面结构可以有效提高钢渣的资源化利用,将其应用于公路建设,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保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复合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我国公路和市政道路建设迅猛发展,对优质的路面材料需求量日益增大,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路基和铺设在该水泥混凝土路基上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其本身路面的缺陷开始被沥青路面所取代,而沥青路面在建设过程中的原材料主要有骨料(石灰岩、玄武岩等)和胶结料(水泥、沥青等),其中,优质砂石骨料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价格昂贵,从而导致砂石骨料供给量不足,砂石骨料供给的质量也会跟着下降,因此寻找天然骨料的优质替代材料或循环利用旧材料成为发展的必然。
炼钢过程中产生的钢渣具有火成岩特性,含有多种氧化物和矿物质,具有与硅酸盐相似的物化成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水分,温度,介质)经电解水化作用后,呈现性能比较稳定、强度较高、颗粒均匀的粒状物,有出色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耐磨耗、粘附性、级配形状及力学性能等方面较天然岩石更具特性优势,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天然骨料的替代品。目前,我国对钢渣的有效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再加上国家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公路工程发展迅速,工程量剧增,高等级公路沥青面层耐磨性及吸附性好的优质集料匮乏的问题已经制约了公路事业的继续健康发展,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渴求日益加深,若将废钢渣应用到道路工程建设中,不仅能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路面的抗滑、抗车辙以及耐久性等诸多性能,因而利用钢渣替代天然矿质材料制备沥青混凝土,对于提升道路的行车安全性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可带来显著的经济、资源和环保效益。
钢渣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涉及钢渣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道路工程中的适应性评价、钢渣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评价、钢渣混合料施工工艺等,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钢渣沥青复合路面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其结构强度依然达不到长寿命使用,耐磨型较差,汽车在路面行驶噪音依旧很大,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成品棱角多,沥青包裹附着性差,易变性失效,需要对其路面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复合路面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复合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面层、中间层、下面层、基层以及路基;所述面层为一层钢渣沥青混凝土层,并在该钢渣沥青混凝土层表面通过乳化沥青稀浆进行稀浆封层;而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一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以及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所述第一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与所述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上下层叠设置并单独成型,且第一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中的钢渣颗粒粒径小于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的钢渣颗粒粒径;所述下面层为一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层,并在中间层与下面层之间成型有粘胶层;所述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层,并在所述下面层与所述基层之间成型有第三钢渣沥青混合料层。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路基为现场土搅拌压实铺设成型。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路基与所述基层之间填充有一层厚度为20~30cm的钢渣碎石层作为垫层。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面层的厚度为3~4cm。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中的钢渣颗粒粒径为5~10mm;所述第二钢渣沥青混合料层中钢渣颗粒粒径为10~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沿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沿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624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层次搅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环保阻燃印花透气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