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咬合桩接头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77482.6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67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周保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保山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千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53 | 代理人: | 吴小丽;吴红斐 |
地址: | 237454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咬合 接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咬合桩接头管,所述接头管包括咬合管和吊件,所述咬合管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且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均为弧形面;所述吊件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咬合桩相邻两混凝土排桩为实现咬合而切割掉的相交部分形状相同的咬合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咬合桩的形成过程中为实现相邻两混凝土排桩的咬合需要切割混凝土,从而导致施工费时费力、浪费材料且增加施工成本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操作便捷、节约成本、绿色环保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咬合桩接头管。
背景技术
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相互咬合形成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相邻两混凝土排桩之间部分圆周相嵌,并于后序次相间施工的桩内署入钢筋笼,使之形成具有良好防渗作用的整体连续防水、挡土围护结构,常用于基坑围护结构、围堰结构等。
如图1所示,咬合桩中混凝土排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条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和一条钢筋混凝土桩B依次布置,施工时,先施工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后施工钢筋混凝土桩,在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完成钢筋混凝土桩B的施工。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和钢筋混凝土桩B均采用全套管钻机施工,切割掉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从而实现咬合。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需切割掉相邻两混凝土排桩之间为实现咬合而相交部分的混凝土,造成材料浪费,不利于绿色环保;
2、切割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桩时,需使用特制钢套管及合金板齿,耗材损耗较大,施工成本高;
3、切割不配筋素混凝土桩A桩时,钻进速度较慢,造成人工、机械台班费用高,增加施工成本,影响施工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咬合桩接头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咬合桩的形成过程中为实现相邻两混凝土排桩的咬合需要切割混凝土,从而导致施工费时费力、浪费材料且增加施工成本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咬合桩接头管,所述接头管包括:
咬合管,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且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均为弧形面;
吊件,所述吊件与所述连接管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咬合管的形状与咬合桩中相邻两混凝土排桩为实现咬合而切割掉的相交部分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管还包括: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内端固定在所述咬合管内,所述连接管的外端与所述吊件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吊件包括第一吊体和第二吊体,所述第一吊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连接管的外端上,所述第二吊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连接管的外端上,且所述第一吊体和所述第二吊体的中间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吊体和所述第二吊体均呈片状,所述第一吊体和所述第二吊体相垂直,所述吊件在所述连接管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呈十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吊体和所述第二吊体的两端均分别设有吊孔。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管还包括:
螺栓孔,所述螺栓孔间隔设置在所述咬合管和所述连接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咬合管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咬合管的横截面形状呈梭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保山,未经周保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774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