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波辅助跨越粘滞区污泥干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81771.3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71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华;戴前进;陈佳磊;邓薇;胡斌;邵健;胡峰;邵环宇;刘强;滕道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131 | 分类号: | C02F11/131;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薛茹丹 |
地址: | 22101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辅助 跨越 粘滞区 污泥 干燥 系统 | ||
一种微波辅助跨越粘滞区污泥干燥系统,污泥进料箱的底部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污泥干化机一端的污泥入口连通;第一污泥干化机内部为第一螺旋输送桨叶;第一污泥干化机污泥出口下方为皮带输送机,位于皮带输送机上方的微波干燥室内部顶壁上设置多个微波发生器;第一含水率测量仪设置于第一螺旋输送桨叶尾部;第二污泥干化机的污泥入口位于皮带输送机尾部下方,第二螺旋输送桨叶置于第二污泥干化机内;第二含水率测量仪设置于第二污泥干化机的污泥入口处;第一污泥干化机上方、第二污泥干化机下方、第一污泥干化机和第二污泥干化机之间均设保温层;螺旋输送机的桨叶上设置电加热片。该系统能减小污泥干化机搅动扭矩,降低干化能耗和设备运行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波辅助跨越粘滞区污泥干燥系统,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政污泥年总产量逐年增大。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副产物,通常含有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有害重金属和大量难降解物质,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处置。
目前,对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填埋,农用,堆肥,焚烧,热解,其中焚烧处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减容减量和资源化,但由于污水处理厂脱水后产生的污泥含水量高达80%,直接入炉会造成焚烧炉燃烧不稳定,因此一般需要先对脱水污泥进行干化。污泥干化常用设备有桨叶干化机、圆盘干化机和薄层干化机,其中,使用圆盘干化机和桨叶干化机时,在污泥干化过程中,随着水分的降低,污泥粘性会经历一个污泥粘滞区,在此范围内,污泥含水率从60%左右降到40%左右,污泥粘性迅速升高,大大增加了污泥干化机的搅动扭矩,这不仅增加了干化能耗,而且增加了设备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设备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波辅助跨越粘滞区污泥干燥系统,该系统能避免污泥搅动产生的粘滞力上升,实现污泥粘滞区的跨越,减小污泥干化机的搅动扭矩,降低干化能耗和设备运行风险,提高污泥干化系统的运行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波辅助跨越粘滞区污泥干燥系统,包括第一干化机构和第二干化机构,所述的第一干化机构包括污泥进料箱、第一污泥干化机、第一螺旋输送桨叶、第一含水率测量仪、微波干燥室、微波发生器和皮带输送机,污泥进料箱的底部与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污泥干化机一端的污泥入口连通;第一螺旋输送桨叶沿第一污泥干化机长度方向水平的设置于其内部,第一螺旋输送桨叶上设置电加热片;第一污泥干化机另一端设置污泥出口,污泥出口下方设置皮带输送机,所述的皮带输送机主体部分位于微波干燥室内,位于皮带输送机上方的微波干燥室内部顶壁上设置多个微波发生器;第一含水率测量仪设置于第一螺旋输送桨叶尾部;
所述的第二干化机构包括第二污泥干化机、第二螺旋输送桨叶和第二含水率测量仪,第二污泥干化机的污泥入口位于皮带输送机尾部下方,第二螺旋输送桨叶沿第二污泥干化机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于其内部,第二螺旋输送桨叶上设置电加热片;第二含水率测量仪设置于第二污泥干化机的污泥入口处;第二污泥干化机的另一端设有污泥出口;
在第一污泥干化机上方、第二污泥干化机下方、第一污泥干化机和第二污泥干化机之间均设有保温层;
第一污泥干化机上设有气体出口,第二污泥干化机上设有气体入口,在第一污泥干化机和第二污泥干化机之间还设有冷凝器和风机,其中,气体出口与冷凝器气体入口连通,冷凝器气体出口与风机入口连通,风机出口与气体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干化机构还包括氮气发生器,微波干燥室上端开设有与氮气发生器连通的氮气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含水率测量仪和第二含水率测量仪的含水率测量范围为20-80%。
进一步地,所述的微波干燥室内沿皮带输送机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5个微波发生器,各微波发生器的微波辐射功率为1kW。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污泥干化机污泥出口处距离皮带输送机承接面的高度为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817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