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82619.7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93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于正苗;于伟才;韩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27/02 | 分类号: | F16K27/02;F16K17/30;F15B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皮 蓄能器 菌型阀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在菌型阀阀体上布置4‑8个泄油孔,在阀体腔内部布置泄油槽,泄油孔与泄油槽相连接。当菌型阀闭合时,通过泄油孔与泄油槽保证压力油从蓄能器内顺利流出,减小内外压差,使得菌型阀在弹簧作用下重新开启,避免了困油现象,同时增大了通流面积,使得蓄能器的动作更加灵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元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皮囊式蓄能器出口处的菌型阀。
背景技术
在液压系统中,蓄能器作为储能元件,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为吸收压力、流量脉动,作辅助动力源,能量回收等。皮囊式蓄能器具有惯性小、动作灵敏、价格较低,气液隔离、维护方便等优点,因此应用广泛。菌型阀作为皮囊式蓄能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蓄能器工作过程中起保护作用,当皮囊充分膨胀时关闭,防止其过度膨胀,从液压油口挤出而损坏。而在蓄能器放能时,即排油阶段,经常因压差过大而导致菌型阀过早关闭,发生困油现象。经常发生困油现象,会造成蓄能器功能受限甚至失效,同时影响皮囊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困油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当菌型阀关闭时仍能保持蓄能器内油液顺利流出,减小内外压差以开启菌型阀,避免困油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包括阀杆、阀体、弹簧、螺母;其中,阀杆上套装弹簧,弹簧压在阀体上,阀杆与阀体以螺母联接。
优选的,在菌型阀阀体蓄能器内侧布置沿轴向的泄油孔。
优选的,泄油孔为4-8个,均布在阀体上。
优选的,泄油孔均倒圆角,避免划伤皮囊。
优选的,在菌型阀阀体内部布置周向泄油槽,泄油孔与泄油槽相连接,进一步与菌型阀腔体内部相连。
特别需指出,泄油孔与泄油槽的存在将降低阀体的强度,应采取更换性能更佳的材料或适当增加阀体壁厚等措施,保证阀体不会发生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蓄能器正常工作时,蓄能阶段,油液经菌型阀流入蓄能器,压缩皮囊,该过程中油液既能通过阀体腔流入,又能通过泄油孔与泄油槽流入;同样的,放能阶段,皮囊膨胀,油液经菌型阀流出蓄能器,该过程中油液既能通过阀体腔流出,又能通过泄油孔与泄油槽流出。泄油孔与泄油槽的存在,增大了通流面积,使得蓄能器动作更加灵敏。
蓄能器菌型阀关闭时,油液无法经主流道流入、流出,但可以通过泄油孔与泄油槽进出,特别是能够保证蓄能器内部高压油流出,减小内外压差,使得菌型阀重新开启,避免困油现象。
区别于其他具备防困油功能的菌型阀,本实用新型不对阀杆进行改造,避免降低阀杆强度,或影响阀杆与皮囊接触而损坏皮囊;本实用新型不采取在菌型阀阀杆或阀体圆锥面上开槽的形式,因为圆锥面上开槽难以加工,且此处易与皮囊接触而划伤皮囊,高压油流经圆锥面上的排油槽进入阀体腔内会对阀杆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其寿命,而直孔易于加工,倒圆角的直孔不会损伤皮囊,且由于泄油槽的缓冲作用,不会对阀杆产生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皮囊式蓄能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剖面图。
图4为一种防困油皮囊式蓄能器菌型阀俯视图。
图中:1.充气阀 2.保护帽 3.皮囊 4.外壳 5.菌型阀 6.阀杆 7.弹簧 8.泄油孔9.泄油槽 10.阀体 11.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826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设计用打磨装置
- 下一篇:大货车工具箱挡板转运装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