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定水中痕量亚硝酸盐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97001.8 | 申请日: | 202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75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璇;李晓惠;田亚赛;刘恩;王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1/28;G01N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7004 辽宁省本***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水中 痕量 亚硝酸盐 装置 | ||
一种测定水中痕量亚硝酸盐的装置,由空气净化装置(1)、二氧化氮产生瓶(2)、二氧化氮吸收转化装置(3)和大气采样器(4)四部分组成;以柠檬酸为酸化剂,乙醇为催化剂,水中亚硝酸盐在二氧化氮产生瓶(2)中由亚硝酸根转化为二氧化氮,随空气净化装置(1)净化后的空气转到二氧化氮吸收转化装置(3)中,被含有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的吸收液吸收并转化成偶氮染料;装置将亚硝酸盐以二氧化氮的形式与样品基体分离,弱化或避免了各种干扰物对检测的影响,以少量的吸收液定量吸收二氧化氮,实现了亚硝酸盐的富集,其富集倍数为9.9倍,检出限达到0.9μg/L(以NO2‑计),是磺胺‑萘乙二胺法(GB 7493‑87)的十分之一,能满足水中痕量亚硝酸盐的检测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测定水中痕量亚硝酸盐的装置。
背景技术
亚硝酸根(NO2-)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其盐常作为肉食加工中的添加剂,受工业废水及废气的污染,亚硝酸盐也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亚硝酸盐有毒,人体通过食品及饮用水摄入大剂量的亚硝酸盐会使体内的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进而导致组织缺氧,孕妇体内即使摄入低剂量的亚硝酸盐,也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或致畸,因此,国外对饮用水中亚硝酸盐(以NO2-计,下同)浓度做了严格的限制,如美国公共卫生协会规定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最大允许量为60μg/L,欧共体则规定饮用水亚硝酸盐最大允许量为100μg/L,在我国,对于可饮用的地下水,亚硝酸盐的最大允许量为33μg/L(GB/T 14848-2017,一级标准)。
对于亚硝酸盐的测定,基于重氮-偶联反应的分光光度法仍是我国首选的方法之一,如磺胺-萘乙二胺法(GB 7493-87),具有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再现性好等优点,但对于基体复杂的水样,其测定易受到浊度、色度影响,与有机物存在的亚硝化、重氮化,以及自身被氧化或还原等,使测定结果异常,同时,该法的测定下限为40μg/L(以NO2-计),尚无法满足可饮用地下水中亚硝酸根检测的要求。
亚硝酸根的富集、分离手段较少,常用的为薄层色谱法、溶剂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等,通常,上述方法独立于分析检测之外,处理过程中使用有毒溶剂,也难以避免亚硝酸根的损失,因此,将分离、富集与分析检测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方法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方法的测定下限,对痕量亚硝酸根的检测具有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测定水中痕量亚硝酸盐的装置,利用该装置,以柠檬酸为酸化剂,在乙醇的催化下,亚硝酸根可快速分解成二氧化氮,用清洁空气将其转出,再用含有对氨基苯磺酸、萘乙二胺的吸收液吸收并转化成的偶氮染料,以分光光度测定。装置将吹气法分离、富集技术融入到亚硝酸盐的对氨基苯磺酸-萘乙二胺检测方法中,实现了亚硝酸根的间接富集及与样品基体中干扰物的分离,可以测定痕量亚硝酸盐。
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测定水中痕量亚硝酸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冲击式氧化管(11)与多孔玻板吸收管(12)串联组成的空气净化装置(1)、二氧化氮产生瓶(2)、用第一多孔玻板吸收管(31)与第二多孔玻板吸收管(32)串联组成的二氧化氮吸收转化装置(3)和大气采样器(4)四部分组成;空气净化装置(1)中的冲击式氧化管(11)的气体出口与多孔玻板吸收管(12)的气体入口用硅橡胶管连接,多孔玻板吸收管(12)的气体出口与二氧化氮产生瓶(2)的气体入口用硅橡胶管连接,二氧化氮产生瓶(2)的气体出口与二氧化氮吸收转化装置(3)中第一多孔玻板吸收管(31)的气体入口用硅橡胶管连接,第二多孔玻板吸收管(32)的气体出口与大气采样器(4)中的流量计(41)用胶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1)中的冲击式氧化管(11)、多孔玻板吸收管(12)均为1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学院,未经辽宁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970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