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99228.6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09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敏;褚婕;刘婷婷;曹俊;丁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2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外科 引流 固定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栓接有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内部套接有限位圈,所述固定螺栓的内部开设有中心孔,所述板体的一侧缝制有第一限位带,所述第一限位带的正面缝制有子贴,所述板体的另一侧缝制有第二限位带,所述第二限位带的背面缝制有母贴,所述板体的背面粘接有护垫,所述护垫的内部填充有海绵;通过将导流管穿过圆孔、弯管和中心孔的内部,随后拧动中心孔,使中心孔通过限位圈的配合即可对导流管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解决了现有固定器不能有效对引流管进行限位固定,且无法避免出现脱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
背景技术
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如实用新型专利201922353316.X所公开的“一种引流管固定器”,其同样是采用粘接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佩戴,且大大降低了牢固性,同时还不能有效对引流管进行限位固定,且无法避免出现脱管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固定器同样是采用粘接方式与患者进行佩戴,且大大降低了牢固性,同时还不能有效对引流管进行限位固定,且无法避免出现脱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正面栓接有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内部套接有限位圈,所述固定螺栓的内部开设有中心孔,所述板体的一侧缝制有第一限位带,所述第一限位带的正面缝制有子贴,所述板体的另一侧缝制有第二限位带,所述第二限位带的背面缝制有母贴。
优选的,所述板体的背面粘接有护垫,所述护垫的内部填充有海绵。
优选的,所述板体的内部开设有与弯管相适配的圆孔,所述板体由橡胶制成。
优选的,所述弯管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螺栓相适配的螺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带和第二限位带均由尼龙纤维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外科引流管固定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导流管穿过圆孔、弯管和中心孔的内部,随后拧动中心孔,使中心孔通过限位圈的配合即可对导流管进行固定,使得导流管不易松动,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通过将第一限位带和第二限位带围绕患者,再通过母贴与子贴进行粘接,且完成对该装置进行快速佩戴,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从而增加了佩戴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仰视图。
图中:1、板体;2、弯管;3、固定螺栓;4、限位圈;5、中心孔;6、第一限位带;7、子贴;8、第二限位带;9、母贴;10、护垫;11、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992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