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04664.8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67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屈广周;焦志;王晖;张振泰;夏浪;张增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1/122;C02F11/14;C02F103/06;C02F101/38;C02F101/20;C02F101/1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量化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包括介质阻挡放电催化处理一体化装置、SBR‑MBR生化处理装置和PLC控制装置;介质阻挡放电催化处理一体化装置通过输水管路与SBR‑MBR生化处理装置连通,PLC控制装置通过连接线路分别与介质阻挡放电催化处理一体化装置和SBR‑MBR生化处理装置连接;介质阻挡放电催化处理一体化装置分解垃圾渗滤液中的难生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了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SBR‑MBR生化处理装置将可生化垃圾渗滤液中COD、BOD5以及氮、磷去除,整个工艺过程不会产生浓缩液,实现了垃圾渗滤液的全量化处理,具有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是指来自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它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废水。该类废水由于受垃圾成分、填埋时间、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组成成分十分复杂,有机物污染种类繁多,普遍呈现“三高”特征,即高COD、高氨氮和高盐分。此外,多数垃圾渗滤液都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C、N、P等微生物营养比例严重失调,可生化性差,水质变化大,颜色深并有恶臭气味。这些特点使得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厂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处理工艺主要参照城市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预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如絮凝、沉淀+活性污泥法);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垃圾渗滤液水质特性的进一步认识,考虑到渗滤液的水质独特性,如高浓度的氨氮、高浓度的有机物等,采取了脱氨措施,采取的处理工艺一般为“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其处理目标大多为达到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要求,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表1的三级标准;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新建的渗滤液处理厂一般远离城区,渗滤液没有条件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而且排放标准趋严,要求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表1的二级甚至一级排放标准,“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已无法达到排放要求,人们开始尝试采取“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工艺。2008年后,我国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标准规定现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都应建有较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渗滤液需经过处理后达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才能直接排放,这进一步推进了现有技术的升级改造与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目前运行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普遍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其中“预处理+生物处理+双膜(纳滤+反渗透)处理”成为主流组合工艺。此工艺解决了渗滤液中所含大量难降解物质和毒性物质的深度处理问题,出水水质好,能达标排放。但该工艺在技术上有一个致命性弱点,那就是它的出水率不到75%,会产生25%以上的浓缩液,而浓缩液是一种含盐量、色度、氨氮、总氮、COD更高的废水,处理难度更大。针对“双膜”处理产生的浓缩液,有些做法是将浓缩液回灌到垃圾填埋场,使污染物质重新回到垃圾渗滤液中,但随着污染物的不断积累,将使系统最终瘫痪;有些做法是蒸发结晶,但投资和运行费用太大,实际操作上行不通。另外采用“双膜”处理还存在着膜易污染、堵塞、操作管理复杂、投资太大、运行费用高等弊端。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双膜”处理出水率低,会产生处理难度更大的浓缩液,而且采用“双膜”处理还存在着膜易污染、堵塞、操作管理复杂、投资太大、运行费用高等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046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稳定型用于建筑工程的钢结构支撑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多花黄精保健酒发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