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叶炒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09266.5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39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朱珍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珍梅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雍常明 |
地址: | 3624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电机、支座和设置在支座上的炒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末端通过连接杆固定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周向铰接有数个配重带转架,每个所述配重带转架的底部均通过支架连接有炒制铲,所述连接杆外设置有与配重带转架相匹配的拉动机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依次滑动套接在连接杆外的圆盘和套筒且所述圆盘与套筒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外周向铰接有与配重带转架数量对应的若干个斜拉杆。本实用新型能通过对茶叶的周期性翻动有效提高机器对茶叶炒制的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炒锅内茶叶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器炒制茶叶的品质、观感以及口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背景技术
201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证实,从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近日,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又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传统的茶叶都是依靠人工炒制的,产出效率低下,发展到如今已经出现了机械化的茶叶炒制装置,但是目前的茶叶炒制装置都只是在转轴外侧加装炒制铲之后利用电机带动转轴转动实现对炒锅内茶叶的炒制,单纯利用转动的炒制铲对茶叶进行炒制,茶叶往往很难被彻底地翻炒,容易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进而提出的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电机、支座和设置在支座上的炒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末端通过连接杆固定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周向铰接有数个配重带转架,每个所述配重带转架的底部均通过支架连接有炒制铲,所述连接杆外设置有与配重带转架相匹配的拉动机构。
优选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依次滑动套接在连接杆外的圆盘和套筒且所述圆盘与套筒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外周向铰接有与配重带转架数量对应的若干个斜拉杆,每个所述斜拉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分别同与其正对的配重带转架的顶部相铰接,所述转轴的末端设置有与圆盘相匹配的升降机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转轴外表面的两个伸缩部件,两个所述伸缩部件的输出端均与圆盘的顶部相固定。
优选的,所述伸缩部件设置为伸缩气缸或电动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转轴的末端相固定,所述弹簧的下端与圆盘的顶部相固定。
优选的,所述圆盘的中部开设有供连接杆穿插的圆孔,所述圆孔的内侧壁与连接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控制两个伸缩部件带动圆盘往复升降,从而实现炒制铲的往复斜摆,这个绕安装柱轴心转动过程中的炒制铲的斜摆动作能实现对炒锅内茶叶的周期性翻动,最大程度上避免炒锅内茶叶出现炒糊或者炒不到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器炒制茶叶的品质、观感以及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茶叶炒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轴、炒制铲连接情况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转轴末端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1电机、2转轴、3炒制铲、4支座、5炒锅、6伸缩部件、7圆盘、8安装柱、9连接杆、10斜拉杆、11配重带转架、12支架、13弹簧、14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珍梅,未经朱珍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09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安装的离心式消防排烟风机
- 下一篇:一种汽车橡胶衬套生产用加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