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院急救用肢体创伤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14576.6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18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韩云鹤;曹雷猛;刘文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云鹤 |
主分类号: | A61F5/058 | 分类号: | A61F5/0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5200 安徽省合肥市瑶***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院 急救 肢体 创伤 固定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院急救用肢体创伤固定器,包括两块夹板组件以及若干个连接件,夹板组件由中心板和位于中心板两侧的边缘板组成,中心板呈平面结构,中心板上均匀间隔开有若干个条形通口,边缘板呈弯曲弧形结构,边缘板外弧面上设有移动块,移动块一一对应插入条形通口内且与条形通口可移动连接,中心板内侧面在各条形通口之间位置均设有第一海绵条,边缘板上与各第一海绵条对齐的位置均开有缺口,边缘板内弧面上与各条形通口对齐的位置均设有第二海绵条;连接件由螺杆和螺母组成,螺杆穿过两块夹板组件中的边缘板后由螺母进行紧固。该固定器操作简便,包裹固定后稳定性好,可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透气;该固定器还可进行包裹尺寸调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院急救用肢体创伤固定器。
背景技术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当人的骨骼伤时,需要及时治疗,目前医院骨科急救时,对肢体创伤患者的抢救一般是用两块夹板作为急救固定器固定伤肢,然后用绷带捆绑固定进行固定。该固定方式操作复杂,一人难以实现固定,需要多人配合,耽误救治时间,而且固定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院急救用肢体创伤固定器,其解决了现有肢体创伤固定方式存在的操作复杂、耽误救治时间以及会增加患者痛苦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医院急救用肢体创伤固定器,包括两块夹板组件以及若干个连接件,
每块夹板组件均由中心板和位于中心板两侧的边缘板活动连接组成,所述中心板呈平面结构,中心板上均匀间隔开有若干个条形通口,所述边缘板呈弯曲弧形结构,边缘板的外弧面上设有与条形通口数量相同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从中心板内侧面一一对应插入条形通口内且与条形通口可移动连接,所述中心板的内侧面在各条形通口之间位置均设有第一海绵条,所述边缘板上与各第一海绵条对齐的位置均开有缺口,且边缘板的内弧面上与各条形通口对齐的位置均设有第二海绵条;
所述连接件由螺杆和螺母组成,所述螺杆穿过两块夹板组件中的边缘板后由螺母进行紧固。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条形通口内的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移动块的侧边设有与凹槽相匹配的凸条,所述凸条嵌入凹槽内实现移动块与条形通口的可移动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缺口的宽度比第一海绵条的宽度大2-4mm,且相邻缺口之间的间距比相邻第一海绵条之间的间距小2-4m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海绵条呈直线形,所述第二海绵条呈弧形,且每个第一海绵条均通过垫块设于中心板的内侧面,使第一海绵条与第二海绵条的端头高度平齐。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件有四个,且四个连接杆分别位于夹板组件的四个边角位置。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心板上设有两个锁定螺栓,所述锁定螺栓拧紧后内端头分别与两块边缘板外弧面相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固定器操作简便,单人即可完成操作,且包裹固定后稳定性好,有助于患者的救治;固定器内侧面为间隔设置的海绵条,一方面提供柔性接触,减轻患者痛苦,另一方面有利于透气;另外,该固定器还可进行包裹尺寸的调节,从而可适用于不同患者、不同尺寸的肢体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夹板组件的外侧面示意图;
图3为夹板组件的内侧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中:1、中心板;2、边缘板;3、条形通口;4、移动块;5、第一海绵条;6、缺口;7、第二海绵条;8、螺杆;9、螺母;10、凹槽;11、凸条;12、垫块;13、锁定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云鹤,未经韩云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145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寿命高效挡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金属冶炼压延品用切割设备的辅助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