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泵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22173.6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74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文;胡艳军;阙沛祯;董辉;向柳;黄秦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0 | 分类号: | F04C29/00;F04C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谭玲玲 |
地址: | 51907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具有 压缩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泵体结构包括:曲轴;低压缸和高压缸,曲轴穿设在低压缸和高压缸上,低压缸位于高压缸的靠近压缩机的电机的一侧;中间腔,中间腔位于高压缸靠近电机的一侧,以使由低压缸流出的冷媒经过中间腔后流入高压缸内;第一法兰和第一隔板,第一法兰和第一隔板用于围成中间腔的至少部分,第一法兰位于低压缸远离高压缸的一侧,且第一隔板位于第一法兰和低压缸之间;其中,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形成中间腔的第一凹腔部和与第一凹腔部相连通的第一开口部,第一开口部朝向第一法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双级压缩机的泵体结构中因曲轴跨距较大而使得曲轴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双级增焓变频压缩机由于其在低温工况仍能保持高效的特性,在空调、热泵热水器以及冷冻冷藏等领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现有技术的低压缸单排气(即低压缸具有单个排气缓冲腔或中间腔)的泵体结构中,泵体结构的上法兰与壳体之间焊接连接,低温低压冷媒经过分液器进入低压缸进行一级压缩,完成一级压缩后的一级排气进入由下法兰与法兰盖板构成的中间腔,与系统补气混合得到中压冷媒,再由高压缸吸入,完成二级压缩。
在现有技术的低压缸双排气(即低压缸具有两个排气缓冲腔/中间腔)的泵体结构中,泵体结构的第一法兰与壳体之间焊接连接,低压缸完成一级压缩后会向中间腔排气,中间腔由位于气缸上、下两侧的两部分组成。
现有技术中的双级增焓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可概括为:高压级气缸吸入中压冷媒完成二级压缩后,得到的高压冷媒通过第一法兰上的排气口进入壳体内,高压级排气与壳体连通,壳体为高背压;高压缸位于低压缸靠近电机的一侧,增焓部件与泵体结构的中间腔连通。
通常来说,双级增焓压缩机中低压缸的质量大于高压缸的质量,隔板密封距离会减小;为了达到较高的能效,中间腔的容积会尽量做大,对应的需要较大尺寸的镂空式法兰或隔板,这会导致焊点下方重量较大,模态共振频率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将双级增焓压缩机中的低压缸设置在高压缸靠近电机的一侧的方案:位于压缩机上方的低压缸压缩排出的中压冷媒通过第一腔体部和第二腔体部进入位于压缩机下方的高压缸中,并由高压缸压缩后经流通通道排出至壳体内。
然而,在上述方案中,上隔板的增加会导致曲轴跨距的增加,使曲轴更容易变形,从而降低曲轴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级压缩机的泵体结构中因曲轴跨距较大而使得曲轴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结构,包括:曲轴;低压缸和高压缸,曲轴穿设在低压缸和高压缸上,低压缸位于高压缸的靠近压缩机的电机的一侧;中间腔,中间腔位于高压缸靠近电机的一侧,以使由低压缸流出的冷媒经过中间腔后流入高压缸内;第一法兰和第一隔板,第一法兰和第一隔板用于围成中间腔的至少部分,第一法兰位于低压缸远离高压缸的一侧,且第一隔板位于第一法兰和低压缸之间;其中,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形成中间腔的第一凹腔部和与第一凹腔部相连通的第一开口部,第一开口部朝向第一法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法兰沿曲轴的轴线方向的高度为h1,第一隔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的高度为h2,其中,0.5≤h2/h1≤1。
进一步地,第一法兰上设置有用于供曲轴穿过的第一穿设孔,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曲轴穿过的第二穿设孔,第一凹腔部环绕第二穿设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法兰具有第一柱状体和与第一柱状体连接的盖板部,盖板部盖设在第一开口部,第一柱状体上设置有用于供曲轴穿过的第一穿设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221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