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27337.4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38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赵陆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H9/02;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加热 保温 蓄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包括蓄水箱,蓄水箱进水口与热水管道相连通,蓄水箱出水口与用水端相连通;进水口处装有第一电控阀门,出水口处装有第二电控阀门;蓄水箱中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整个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靠近用水端处安装,可以有效减少热水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耗,通过热水器供水以及收集热水管道中的剩余水来实现蓄水箱的蓄水,可以减少装置的加热时间同时提高热水器的热水利用率,节能环保。用户可先用存储的热水,避免出现热水器加热时的热水空档期,当用户用水过多时,经热水器加热一段时间后的热水可供用户直接使用,实现热水的及时供应,无需等待,使用便捷,用户体验性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
背景技术
每到冬季,热水洗手便会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即使安装有热水器,由于热水器与用户之间存在一定的管道运输,热量的散失以及管道中存在一定量的冷水,使得用户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用上温水。纵使使用即热式小厨宝,也仍需等待。
现有的小型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通常以小厨宝辅助热水器的方式实现对家庭用温水的供应,即利用即热式小厨宝来补偿热水器加热时的温水空档期。专利号为201820648315.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热水系统,其通过小厨宝与热水器并联来实现无冷水期的温水供应。但由于小厨宝自身需要一段加热时间,开始阶段会向用户提供冷水,无法第一时间供应热水,即存在一定的加热等待期,用户体验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小型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通过热水器供水以及收集热水管道中的剩余水来实现蓄水箱的蓄水,经加热保温处理后储存,可第一时间为用户进行热水供应,避免出现加热等待期,用户体验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型电加热保温蓄水装置,包括蓄水箱,所述蓄水箱进水口与热水管道相连通,蓄水箱出水口与用水端相连通;所述进水口处装有第一电控阀门,出水口处装有第二电控阀门;所述蓄水箱中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所述蓄水箱外侧设有加热层和保温层。
上述方案中,所述蓄水箱靠近用水端处安装;所述蓄水箱可收集存储热水管道中的剩余水;所述蓄水箱为桶状结构。
上述方案中,所述水位传感器与第一电控阀门电性连接;所述水位传感器装于蓄水箱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高度处;所述蓄水箱中水位低于设定高度时,打开第一电控阀门,热水器中的水经热水管道流入蓄水箱中,当蓄水箱蓄水饱和时,关闭第一电控阀门。
上述方案中,装于所述出水口处的第二电控阀门可根据用户用水情况开启或关闭。
上述方案中,所述加热层和保温层由内至外依次设于蓄水箱外侧位置;所述加热层内设有电阻丝;所述加热层经过防漏电处理。
上述方案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蓄水箱中水温,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层电性相连;所述温度传感器根据测量的水温数据与设定值比较确定是否对蓄水箱中水进行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靠近用水端处安装,可以有效减少热水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耗,通过热水器供水以及收集热水管道中的剩余水来实现蓄水箱的蓄水,可以减少装置的加热时间同时提高热水器的热水利用率,节能环保。
2.本实用新型中用户可先用存储的热水,避免出现热水器加热时的热水空档期,实现热水的及时供应,用户可以在寒冷的冬天及时地使用热水,无需等待;当用户用水过多时,第一电控阀门打开,经热水器加热一段时间后的热水可供用户直接使用,当用户停止用水时,蓄水箱继续收集来自热水器的供水以及收集热水管道中的剩余水,蓄水箱蓄水饱和时关闭第一电控阀门,对蓄水箱中的水继续加热保温并存储,便于用户下次使用,使用便捷,用户体验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273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