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31284.3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84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信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62C31/00 | 分类号: | A62C31/00;A62C31/28;A62C37/40;A62C2/10 |
代理公司: | 衡水铭启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44 | 代理人: | 辛文斌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建筑 防火 应急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两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可对火灾自动灭火的灭火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可对火源进行阻断的防火装置,通过外壳内设有的灭火装置可以在火灾发生之后进行应急的处理,实现自动的灭火以防止因手动灭火造成对人员和建筑的影响,通过设有的防火装置可以通过阻挡布的下落以防止火势的蔓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建筑防火应急装置。
背景技术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灾害性燃烧现象,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在遇到火灾时人们需要安全、尽快的逃生。
现有的智能建筑防火应急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会出现不能实现自动灭火以及防火的处理,这就会导致当火灾发生之后不能对火情及时的处理,对建筑物内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同时现有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不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防火处理,不能阻止火势的蔓延,这就会造成对人以及建筑物的更大程度的影响,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建筑防火应急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两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可对火灾自动灭火的灭火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可对火源进行阻断的防火装置,灭火装置可以对建筑物内突然发生的火灾进行快速的灭火,防火装置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
优选的,所述灭火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外壳内部底端上的第一电机和固定安装在外壳一侧外侧壁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第一底板上开设的通孔并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上固定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的左右两侧螺纹连接有两组消防装置,通过灭火装置可以迅速工作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消防装置包括与双向螺纹杆一侧螺纹连接的移动板,所述外壳的顶板上固定连接有多组支杆,两组所述支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过移动板上开设的通孔,所述移动板远离从动锥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圆柱杆,所述第一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储气桶和储剂桶,所述储剂桶位于储气桶的外侧,所述圆柱杆穿过储气桶的一端并连接有活塞,所述储气桶和储剂桶之间连接有气管,所述储剂桶远离储气桶的一端连通有L形喷管,所述L形喷管穿过外壳的正面的延伸至外壳的外部,通过消防装置可以对火灾处进行快速灭火处理。
优选的,所述防火装置包括两组固定安装在外壳侧壁上的L形支架,所述L形支架远离外壳侧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上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防火布,所述转轴的下方设有导向槽,所述外壳底壁上设有导向孔灭火装置处理之后进行防火,防止火势的蔓延。
优选的,所述L形喷管上设有电动阀门,通过电动阀门可以控制灭火剂的释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进行使用时,通过设有的灭火装置和防火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不能实现自动灭火以及防火的处理,同时现有的建筑防火应急设备不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防火处理,不能阻止火势的蔓延,这就会造成对人以及建筑物的更大程度的影响,通过外壳内设有的灭火装置可以在火灾发生之后进行应急的处理,实现自动的灭火以防止对人员造成的损害和建筑的损害,通过设有的防火装置可以通过阻挡布的下落以防止火势的蔓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312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臀部推力带
- 下一篇:一种工作稳定性好的车牌识别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