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陆两栖的行走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54885.6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19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郑洪标;刘志国;万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冯瑛琪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陆 两栖 行走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陆两栖的行走机构,包括驱动单元和多个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转筒,所述转筒的下端均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移动条,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转筒的之间设有软板,多个所述转筒前后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驱动单元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带动多个所述转筒分别上下移动,以使得多个所述转筒在前后方向上呈移动的简谐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走机构,同时能适应常规陆面以外复杂的环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走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陆两栖的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实现陆面及水中行走运动驱动装置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设计成不同的样式,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传统驱动装置有轮式、履带式及叶片式(螺旋桨等)。具体分为:陆面行走驱动方式主要靠驱动轮子的形式,泥地行走驱动方式主要靠驱动履带的形式,水中行走驱动方式主要靠驱动叶片的形式。另外,在水、陆两栖设备研究方面,所采用的动力驱动形式多为上述驱动形式的组合。
发明专利《一种螺旋桨》(201910351807.2)提出了一种适合飞机、船舶设计的螺旋桨式驱动器,包含驱动轴、桨轴和桨棒,其特点是通过采用带螺旋沟槽、螺旋凸起特征的桨棒遇到气流时自动旋转,并利用马格努斯效应产生推力。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201920424170.0),主要通过气囊提供浮力,以驱动叶片装置转动提供水中的前进推力,在陆面上行走时,通过液压系统调节带有轮子的行走机构与陆面接触,再通过驱动轮子实现机器在陆面上的运动。
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驱动装置的两栖船》(201810748401.3)通过在船体上设置车轮,而车轮的轮毂为一种螺旋桨式叶片特征的结构,当在陆面上行走时与常规驱动轮子行走形式一样,而当在水中运动时,驱动液压盘组进行相对转动,使得车轮扭转90°,以就将螺旋桨式的轮毂作为水中航行的动力。
目前驱动的常规设计始终围绕在轮式、履带式及叶片式的结构,而以一种驱动方式满足在多种环境中的使用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以一种驱动能同时适应干燥陆面、湿陆面、沙地、石地、泥地及水中环境的驱动鲜有人研究。现有技术的缺点:目前,常规的驱动装置,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显得单一;两栖装置研究方面多为常规设计的组合,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虽然能适应陆面及水中,对于具体复杂的陆面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没有进行研究讨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走机构,同时能适应常规陆面(干湿陆面)以外复杂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水陆两栖的行走机构,包括驱动单元和多个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转筒,所述转筒的下端均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移动条,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转筒的之间设有软板,多个所述转筒前后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驱动单元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带动多个所述转筒分别上下移动,以使得多个所述转筒在前后方向上呈移动的简谐波状。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用于水陆两栖的行走机构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螺旋轴和限位组件,所述螺旋轴沿前后方向设置,其与所述限位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转筒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组件活动连接,且所述转筒上沿其径向设有一贯穿其的缺口,所述螺旋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转筒的缺口。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用于水陆两栖的行走机构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底板、定位件、动力输入轴、前连接件、后连接件和两条链条,所述螺旋轴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底板下方,其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水平段和后水平段,所述前水平段和所述螺旋轴同轴设置,所述后水平段与所述螺旋轴偏心设置,所述前连接件和后连接件均水平设置,并分别设置在所述螺旋轴的前后两侧,所述前水平段的前端穿过所述前连接件后与设置在所述底板下端的所述定位件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输入轴与所述后水平段平行设置,其前端穿过所述后连接件后通过竖直设置的偏心轮与所述后水平段传动连接,两条所述链条均沿所述螺旋轴的长度方向设置,其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连接件的两端和所述后连接件的两端活动连接,所述转筒均设置在两条所述链条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548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阀座研磨轴传动结构
- 下一篇:阀座研磨柔性夹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