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61085.7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36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冷向华;吴正阳;苏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E02B11/00;B01D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周会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河道 生态 堤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包括堤坡,堤坡的左侧底部设置有导水渠,堤坡的顶部设置有柜体,柜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水泵,水泵的左侧输入端连通有抽水管道,抽水管道的外壁上固接有背水防护基层,水泵的右侧输出端连通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外壁固接有迎水防护基层,迎水防护基层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机构,迎水防护基层的右侧壁设置有过滤机构,导流机构的右侧设置有上行潜流式人工湿地,上行潜流式人工湿地的内腔设置有布水管,背水防护基层的前侧壁均匀设置有第一种植盒和第二种植盒,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对导水渠中存储的水源过急过猛发生淹没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通排放,减少水源过多溢出对堤坡造成冲蚀发生坍塌的可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
背景技术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河道是指在城市中的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面向防洪排涝为主,对城市水生态环境方面考虑较少,现有堤坡大多采用完全的混凝土结构,破坏了河道两侧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现有的混凝土堤坡雨水直接由迎水面流入河道内,流入河道的雨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严重污染了河道;以及现有的堤坡仅仅通过背水侧的土沟来导流,导渗效果不佳等问题。
为此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改进,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0573926.8,提出的“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包括堤坡,所述堤坡的迎水面下方设有蓄水渠,所述蓄水渠朝向所述河道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蓄水渠与河道间设有截污机构;所述堤坡的背水面下方设有导水渠,背水面还均布用于连接所述堤坡顶部和导水渠的纵向排水渠,相邻所述纵向排水渠间设有植被种植区。”该实用新型景观性好,有效改善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避免雨水直接流入河道内,减少河道污染;另外,该堤坡背水侧的导渗效果好,有效避免河道渗漏。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在导水渠中存储的水源过急过猛发生淹没时,不能对水源及进行很好的疏通排放,这样水源会过多溢出,随处流淌容易对背水防护基层一侧的堤坡进行冲蚀,造成堤坡发生坍塌的可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便于对导水渠中存储的水源过急过猛发生淹没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通排放,减少水源过多溢出对堤坡造成冲蚀发生坍塌的可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包括堤坡,所述堤坡的左侧底部设置有导水渠,所述堤坡的顶部设置有柜体,所述柜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左侧输入端连通有抽水管道,且抽水管道的底部输入端伸入导水渠的内腔,所述抽水管道的外壁上固接有背水防护基层,且背水防护基层位于堤坡的左侧壁上;
所述水泵的右侧输出端连通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的外壁固接有迎水防护基层,且迎水防护基层位于堤坡的右侧壁上,所述迎水防护基层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机构,所述迎水防护基层的右侧壁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导流机构的右侧设置有上行潜流式人工湿地,所述上行潜流式人工湿地的内腔设置有布水管,且布水管的左侧输入端伸入导流机构的内腔;
所述背水防护基层的前侧壁均匀设置有第一种植盒和第二种植盒,且第一种植盒和第二种植盒之间呈间隔排布,所述第一种植盒和第二种植盒的内腔均设置有生态植被。
优选地,上述用于城市河道生态堤坡中,所述第一种植盒的顶部左侧和底部右侧均开设有第一导流槽口,所述第二种植盒的顶部右侧和底部左侧均开设有第二导流槽口,所述第一种植盒底部上的第一导流槽口与所述第二种植盒顶部上的第二导流槽口一一相对应,利用第一导流槽口和第二导流槽口呈错位状态,便于水源自上而下流淌经过过生态植被,且延长水流在第一种植盒和第二种植盒中的存留时间,方便对生态植被的浇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610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防水翼窗型材
- 下一篇:电子设备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