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电起痕试验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67002.5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67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刘邦军;张万仓;陆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电 试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漏电起痕试验仪,包括机体、伺服电机和气缸,所述机体内部上端设置有基座,所述伺服电机螺纹连接在基座的一侧,所述基座内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基座一侧与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侧设置有滴液盒,所述滴液盒的底端设置有滴液头。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伺服电机和气缸带动滴液头进行移动调节,通过伺服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使滑块在螺纹杆表面移动,从而使气缸移动,再通过气缸伸缩长度调节滴液头的位置,在通过转动块和齿轮轴转动调节滴液头的角度,提高了滴漏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漏电起痕试验仪。
背景技术
漏电起痕试验仪是按GB4207、IEC60112等标准要求设计制造的专用检测仪器,适用于对电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的固体绝缘材料及其产品模拟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具有简便、准确、可靠、实用等特点。用于照明设备、低压电器、家用电器、机床电器、电机、电动工具、电子仪器、电工仪表、信息技术设备的研究、生产和质检部门,也适用于绝缘材料、工程塑料、电气连接件、辅件行业等模拟仿真试验。实验原理:漏电起痕试验是在固体绝缘材料表面上,在规定尺寸(2mm×5mm)的铂电极之间,-施加某一电压并定时(30s)定高度(35mm)滴下规定液滴体积的导电液体(0.1%NH 4CL),用以评价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潮湿或污染介质联合作用下的耐漏电性能,测定其相比电痕化指数(CTI)和耐电痕化指数 (PTI)。
现有的漏电起痕试验仪在使用过程中滴液头不能够移动调节,这样不利于滴漏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漏电起痕试验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漏电起痕试验仪在使用过程中滴液头不能够移动调节,这样不利于滴漏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度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漏电起痕试验仪,包括机体、伺服电机和气缸,所述机体中部活动连接有门板,所述机体中部远离门板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机体内部上端设置有基座,所述伺服电机螺纹连接在基座的一侧,所述基座内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基座一侧与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侧设置有滴液盒,所述滴液盒通过固定板与气缸固定连接,所述滴液盒的底端设置有滴液头。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与滴液盒之间设置有转动块和齿轮轴,所述转动块的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齿轮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齿轮轴的另一端与滴液盒固定连接,所述滴液盒通过转动块和齿轮轴与固定板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体内部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两侧设置有支架,所述底板上端位于支架之间设置有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机体底端四角螺栓连接有万向轮,所述机体的底端远离万向轮的一侧螺栓连接有脚杯。
优选的,所述门板中部开设有观察窗,所述门板一侧设置有把手,所述门板一侧远离把手的一端设置有锁件。
优选的,所述观察窗内部嵌入有钢化玻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漏电起痕试验仪,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伺服电机和气缸带动滴液头进行移动调节,通过伺服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使滑块在螺纹杆表面移动,从而使气缸移动,再通过气缸伸缩长度调节滴液头的位置,在通过转动块和齿轮轴转动调节滴液头的角度,提高了滴漏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670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