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顶管自动化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68151.3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32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孙焕斌;刘克亮;段玉三;万志勇;元鑫;唐剑;辛本彬;程士洋;沈军礼;李一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27 | 代理人: | 吴玮 |
地址: | 101312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绘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顶管自动化测量装置,包括顶管,顶管后端设有观测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数据采集装置,所述的数据采集装置分布在顶管内部;若干通讯装置,所述的每个通讯装置分别设置于每个数据采集装置上;一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所述通讯装置接收和发送数据信息至数据处理装置;所述顶管内部镂空,顶管前端设有胸板,胸板上设有目标棱镜,所述观测墩内设有固定观测装置,固定观测装置斜上方设有基准棱镜,其优点在于:通过无线通讯电台操作多台全站仪,根据导线测量原理,实现长距离顶管施工测量的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绘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顶管自动化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内操作空间较小、空气潮湿、管内与管外温差大、有些管内含有大量积水,观测条件极其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管自动化测量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长距离小曲率顶管耗时、费力且精度不高等问题,将内外业相结合,即时处理数据,及时反馈数据,实现顶管测量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顶管自动化测量装置,包括顶管,顶管后端设有观测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数据采集装置,所述的数据采集装置分布在顶管内部;若干通讯装置,所述的每个通讯装置分别设置于每个数据采集装置上;一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所述通讯装置接收和发送数据信息至数据处理装置;所述顶管内部镂空,顶管前端设有胸板,胸板上设有目标棱镜,所述观测墩内设有固定观测装置,固定观测装置斜上方设有基准棱镜。
优选的,所述的数据采集装置包括全站仪、工控机、上置棱镜、下置棱镜、基座和底座,所述上置棱镜安装在全站仪上,全站仪底部连接一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内设有下置棱镜,金属框架底部连接基座,基座底部连接底座。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观测装置包括全站仪、工控机、上置棱镜和下置棱镜,所述上置棱镜安装在全站仪上,全站仪底部连接一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内设有下置棱镜。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应用于长距离顶管掘进过程中的测量,结合无线通讯技术、机械电气技术、全站仪指令控制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通过无线通讯电台操作多台全站仪,根据导线测量原理,实现长距离顶管施工测量的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数据采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管2.观测墩3.第二数据采集装置4.第三数据采集装置5.第四数据采集装置6.固定观测装置7.数据处理装置8.目标棱镜9.基准棱镜10.全站仪11.工控机12.上置棱镜13.下置棱镜14.金属框架15.基座16.底座17.通讯电台18.胸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顶管自动化测量装置,顶管内部镂空,前端设有胸板,后端设有观测墩,胸板上设有目标棱镜,观测墩内设有固定观测装置,固定观测装置斜上方设有基准棱镜,所述的顶管内部设有若干数据采集装置,每个数据采集装置上安装有通讯装置,通讯装置接受和发送数据信息到数据处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68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