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73768.4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24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薛蓉;王榆鑫;李丽霞;陈容;陶梦婷;殷中琼;邹元锋;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36;C12M1/22;C12M1/12;C12M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汇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4 | 代理人: | 韩晓银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僵菌 培养 接种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包括主体、导气板、培养槽和活性炭过滤板,所述主体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有导气板,且导气板底部的两侧皆均匀焊接有限位盘。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有抽气泵、基板和活性炭过滤板,使得装置优化了自身的性能,使用时,由于白僵菌在培育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和热量,启动抽气泵通过连接管,可以在培育过程中将主体内部产生的气体和热量抽出,并且新鲜的空气会通过主体底端的基板,利用基板上设置的活性炭过滤板进行过滤净化后再进入主体内部,进而使得装置运行时,既保证了白僵菌培育时可以及时排气散热,又可以为白僵菌提高洁净无污染的气体,减轻了菌种受污的情况,提升了白僵菌的培育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僵菌培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
背景技术
白僵菌是最早发现的虫生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寄主多,对很多农林害虫致病力强。寄主感染死后通常会全身布满白毛,逐渐长满白色石灰状粉末,随后渐变为黄色且生出针状结晶,昆虫体表布满白色菌丝,称为“白僵病”。由白僵菌引起的昆虫僵病最为常见,约占昆虫真菌病的20%以上。近年来,随着养蚕技术的提高,自然感病获得的僵蚕数量日益减少,已不能满足药材市场对僵蚕的需求,僵蚕是蚕蛾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它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一种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辅助白僵菌进行培育,以获得纯度较好且浓度均一的白僵菌孢子粉,但是现有的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在实际使用时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普通的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往往存在着不易分类安置菌种和不易快速上料下料的问题,这导致装置的实用性低下;
2. 市面上现存的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还存在着不易排气散热和菌种易污染的弊端,这导致装置的使用效果不好;
3. 现有的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还普遍存在着稳定性差和不易拆装维护的问题,这不利于装置的长期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易分类安置菌种和不易快速上料下料、不易排气散热和菌种易污染以及稳定性差和不易拆装维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僵菌培养接种设备,包括主体、导气板、培养槽和活性炭过滤板,所述主体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有导气板,且导气板底部的两侧皆均匀焊接有限位盘,主体的一端安装有控制器,所述主体内部的底端安装有基板,且基板上均匀设置有活性炭过滤板,所述基板上方主体的内部安装有培养槽,且培养槽的内部均匀固定有分隔架,并且主体的顶端安装有抽气泵,所述培养槽的两端皆焊接有预留插条,主体上设置有与预留插条相匹配的预留插槽,且预留插槽的内部固定有壳体,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电磁线圈,并且预留插条上镶嵌有与电磁线圈相匹配的强力磁铁。
优选的,所述导气板和主体之间构成一体化焊接结构,且导气板的一侧设置有预留抽气管,并且预留抽气管上螺纹连接有密封塞,使其优化了装置的结构,通过焊接增强了装置整体结构的牢固性能。
优选的,所述限位盘设置有6个,且限位盘的底端均匀设置有吸附孔,吸附孔的内部设置有防尘滤布,并且限位盘的内部和导气板的内部相连通,使其可以将装置进行限位固定,增强了装置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分隔架设置有3个,且分隔架的两侧皆均匀固定有放置槽,且放置槽的内部设置有橡胶防护层,使其优化了装置内部的存放结构。
优选的,所述抽气泵的底端设置有硅胶缓冲层,且抽气泵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和主体内部的顶端相连通,使其保证了白僵菌培育时可以及时排气散热。
优选的,所述基板底端的四个拐角处皆焊接有卡块,主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与卡块相匹配的卡槽,且卡块一端的基板上设置有与主体连接的锁紧螺栓,并且基板的底端设置有与主体相匹配的橡胶密封层,使其可以将基板在主体上进行拆装,进而便于装置进行清理维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737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