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线径密封圈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91060.1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97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强;张震;韦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益驰密封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30 | 分类号: | B29C33/30;B29C43/36;B29L31/26 |
代理公司: | 广东腾锐律师事务所 44473 | 代理人: | 莫锡斌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线径 密封圈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线径密封圈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下侧面设有上模腔,下模板的上侧面设有下模腔,所述模腔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成型腔,所述成型腔中心处设有内排料孔,所述内排料孔外设有减压层,所述减压层外侧设有成模槽,所述成模槽内部凹槽用于制造大线径密封圈成模产品,各所述成型腔的成模槽相抵接。该模具所得大线径密封圈的成模产品重量、厚度、尺寸一致,成模产品无需辅助工具可进行快速自拆,模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线径密封圈模具。
背景技术
大线径密封圈是一种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密封圈,因其截面为O型,又称其为O型橡胶密封圈,O型密封圈一般采用丁腈、硅胶、氟胶作为主要材料,加工时首先需要将原材料制成混炼胶,而后利用平板模具硫化成型,由于密封圈脱模过程中难取出,容易导致相邻密封圈损坏的现象,而且合模后中空腔通入压缩空气后进行硫化过程慢、结合面易开裂导致出现次品率高等问题,因此亟待开发一种大线径密封圈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线径密封圈模具,该模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下侧面设有上模腔,下模板的上侧面设有下模腔,所述模腔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成型腔,所述成型腔中心处设有内排料孔,所述内排料孔外设有减压层,所述减压层外侧设有成模槽,所述成模槽内部凹槽用于制造大线径密封圈成模产品,各所述成型腔的成模槽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中间设置有垫片且内部设有正方形空腔,所述垫片可对上模板和下模板的合模过程进行震动缓冲。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腔表面设置有若干加料槽,所述加料槽为长条形凹槽,所述加料槽底部设置有外排料孔,所述外排料孔为圆孔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材质均为718模具钢。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与上模板和下模板均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均为一体压铸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模具所得大线径密封圈的成模产品重量、厚度、尺寸一致,成模产品无需辅助工具可进行快速自拆,模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线径密封圈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模板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模板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A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垫片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上模板; 2-下模板; 3-上模腔;
4-下模腔; 5-成型腔; 6-内排料孔;
7-减压层; 8-成模槽; 9-成模产品;
10-垫片; 11-加料槽; 12-外排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益驰密封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益驰密封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910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