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93572.1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56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石称华;钱志红;连晓敏;金海洋;黄璐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03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挥发 吸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净化监测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包括顶盖、筒体、固定网格,筒体为上下两端为开口的硬质套筒,筒体的上端活动连接有可掀开的顶盖,筒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固定网格和第二固定网格,在两层固定网格上均铺设有吸氨海绵,第一固定网格与顶盖之间的筒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本实用新型,将“防雨装置”简化成活动连接的可掀开的顶盖,放取海绵时开盖即可,操作简单方便,同时防止夏天高温时,海绵的中磷酸甘油溶液蒸发太快,而且在遇见大风大雨天气的时候,顶盖关闭,避免了雨水进入筒体的同时保证顶盖不会被吹坏,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百叶式的通气孔,保证在雨天的时候也可以通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净化监测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气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氨排放研究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降低农田氨排放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当前,土壤氨挥发监测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主要是指土壤平衡法;间接法,主要有密闭法、微气象法、风洞法和通气法。通气法由于所需的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易行,同时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因此是目前小区试验和多因素对比试验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通气法使用的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主要是采用两层海绵吸收,因此也有人通俗称为“海绵法”。装置的主体是一个硬质塑料套筒(以聚氯乙烯材质居多),然后在特定位置盛放吸收挥发氨的海绵。由于考虑到户外试验,经常会遇到阴雨天气,因此通常会再增加一个“防雨装置”,防止海绵被污染而影响测试结果。
现有技术中,专利CN209707194U《一种土壤中氨挥发收集装置》、专利CN209542207U《一种用于土壤氨挥发收集装置》均是在吸收装置上通过安装固定件增设了一个“防雨装置”,形成一套组合,这种方式的吸收装置在使用时需要重新进行安装,使用后进行保存时又需要进行拆卸,使用过程繁琐,安装的工作量大,而且在遇见暴雨、大风、台风等天气的时候,由于安装在其上的“防雨装置”迎风面很大,很容易被吹断,装置受损率高。
为此设计一种一体化、易安装、无需拆卸、不易被暴风雨毁坏,而且在保证良好通气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止海绵被污染的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突破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一体化、易安装、无需拆卸、不易被暴风雨毁坏,而且在保证良好通气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止海绵被污染的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土壤氨挥发吸收装置,包括顶盖、筒体、固定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为上下两端为开口的硬质套筒,所述筒体的上端活动连接有可掀开的顶盖,所述筒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固定网格和第二固定网格,所述筒体内壁上可拆卸的设有第一承接块、第二承接块,所述第一固定网格、第二固定网格分别设在第一承接块、第二承接块上方,利用承接块将两者固定在筒体内部,所述第一固定网格、第二固定网格将筒体内部分割成上、中、下三部分;在所述的第一固定网格、第二固定网格上均铺设有吸氨海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网格与所述顶盖之间的筒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为聚丙烯硬质塑料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网格和第二固定网格均为聚丙烯硬质网格或高密度聚乙烯网格。
进一步的,所述吸氨海绵为浸泡了磷酸甘油水溶液的海绵。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为百叶式通气孔,其中叶片的开孔角度为40°~50°。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呈矩形阵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935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中控铭牌
- 下一篇:一种新型林业虫害洒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