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03824.4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97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静;杨宁;钱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安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G7/05 | 分类号: | A61G7/05;A61G10/00;A61G10/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张严芳 |
地址: | 63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病床 隔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解决了现有的负压隔离病房需要新建改建或者单独设立,搭建麻烦且会改变病房的结构,在疫情缓解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医院资源的大量占用而且维护麻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隔离区和缓冲区,所述隔离区和缓冲区相邻设置,所述隔离区包括第一支架和隔离罩体,所述隔离罩体套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缓冲区包括第二支架和缓冲罩体,所述缓冲罩体套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隔离罩体和缓冲罩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离区和缓冲区均与负压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离效果好、搭建方便、不占用医院资源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
背景技术
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传播是靠病人呼出气或可咳嗽喷嚏形成的气溶胶中病毒、细菌等致病性微生物,通过空气被近距离内的其他人吸入后感染致病。阻止这类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病人隔离,避免其他人与其直接近距离接触,除了做好个人防护外,如戴口罩和穿隔离服,更重要的是将病人单独安置的负压隔离病房或负压隔离舱。
负压病房的原理是分区为污染、清洁和缓冲三个功能区,分别是病人空间、医护空间和医护人员进入污染区的缓冲地带,在三个区域内利用新风进气口送入外界洁净空气,将污染空气抽吸,并通过专门的管道系统引流到串联的空气净化器(高效过滤装置HEPA)和空气消毒装置作用(高温或紫外线灭菌),将细菌病毒杀灭或过滤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排放标准后,排放到高层建筑物顶部顺风处,不同区域内负压值高低不同,压力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隔离区、缓冲区、污染区,形成气体固定流向是外界空气(新风)→隔离区→缓冲区→污染区→排出管道→过滤与消毒系统→大气空间,不让污染空气逆向流动,防止污染空气泄漏到隔离区内,是避免污染空气泄漏到隔离区,防止医护人员、其他病人的交叉感染,同时避免环境空气污染。
基于该原理,过去主要在传染病医院常规设置少量负压病房,但是如果遇到病毒疫情大规模爆发,现存的负压病房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会由于缺乏负压病房,加之医护人员自身防护装置缺乏,从而导致医护人员感染。
基于这种风险,就需要大规模新建或者改建的负压病房,但是现有的负压病房均是固定式建筑,在病毒疫情缓解后会长期闲置,不仅占用医院有限空间资源,新建改建费用较高,并需要维护保养费用开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设计能基于现存病房的负压隔离防护装置,直接用于现有病房内搭建,解决单一病床的局部空间隔离,不占用医院额外空间。
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更实用的负压隔离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负压隔离病房需要新建改建或者单独设立,搭建麻烦且会改变病房的结构,在疫情缓解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医院资源的大量占用而且维护麻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包括隔离区和缓冲区,所述隔离区和缓冲区相邻设置,所述隔离区包括第一支架和隔离罩体,所述隔离罩体套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缓冲区包括第二支架和缓冲罩体,所述缓冲罩体套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隔离罩体和缓冲罩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离区和缓冲区均与负压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架和罩体的结构,安装方便,且可在现有病房基础上进行改装,操作简单,而在病床区域设置隔离区和缓冲区,医护人员可以先进入缓冲区,通过开启隔离区的负压处理,防止隔离区内的污染空气逆向进入到缓冲区,而当医护人员进入到隔离区之后,又可开启缓冲区的负压处理,使得隔离区内可能泄露到缓冲区的污染空气被快速抽走,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医护人员感染。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所述第一支架包括顶部支架、底部支架和立柱,所述顶部支架和底部支架之间通过立柱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安市人民医院,未经广安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038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