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防反接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10195.8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21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丁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H7/0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陈艺文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反接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控制IC UP1、MOS管QP1和MOS管QP2,所述电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IC UP1的BATT引脚以及MOS管QP2的源极连接,所述控制IC UP1的BGATE引脚分别与所述MOS管QP2的漏极以及MOS管QP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P2的栅极经电阻RP1接地,所述MOS管QP1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P2的源极连接,MOS管QP1的漏极连接至输出端。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便携式电子产品较多,便携式电子产品供电方式一般采用适配器+锂电池的供电方式。生产操作时锂电池存在反向插入情况,此时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供电存在反向情况,从而导致后级电路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控制IC UP1、MOS管QP1和MOS管QP2,所述电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IC UP1的BATT引脚以及MOS管QP2的源极连接,所述控制IC UP1的BGATE引脚分别与所述MOS管QP2的漏极以及MOS管QP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P2的栅极经电阻RP1接地,所述MOS管QP1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P2的源极连接,MOS管QP1的漏极连接至输出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MOS管QP1和MOS管QP2均为N沟道开关MOS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有用于对输入电压进行滤波的输入电容CP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IC UP1的BATT引脚之间连接有电阻RP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IC UP1的BGATE引脚与所述MOS管QP1的栅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P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出端上连接负载电容CP1和负载电容CP2,且负载电容CP2和负载电容CP3并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防反接电路,通过简单的电路结构,防止锂电池反向供电烧毁后级电路,提高便携式电子产品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防反接电路,包括控制IC UP1、MOS管QP1和MOS管QP2,所述电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IC UP1的BATT引脚以及MOS管QP2的源极连接,所述控制IC UP1的BGATE引脚分别与所述MOS管QP2的漏极以及MOS管QP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P2的栅极经电阻RP1接地,所述MOS管QP1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P2的源极连接,MOS管QP1的漏极连接至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MOS管QP1和MOS管QP2均为N沟道开关MOS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有用于对输入电压进行滤波的输入电容CP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IC UP1的BATT引脚之间连接有电阻RP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IC UP1的BGATE引脚与所述MOS管QP1的栅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P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101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纵横转动的智能手表
- 下一篇: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直流电源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