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35912.2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52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灿;董钊志;刘树全;宋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行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7/931 | 分类号: | G01S17/931;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两侧 激光雷达 识别 车身 盲区 传感器 布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以车头正前方中间地面水平面为车辆坐标系原点,车头正前方为x轴,左侧为y轴,上方为z轴;在坐标(‑20cm,‑25cm,215cm)处安装128线主激光雷达,作为前方的主传感器,用于正前方目标探测;在坐标(30cm,210cm,325cm)处安装左补盲激光雷达,在坐标(30cm,‑210cm,325cm)处安装右补盲激光雷达,作为两侧的目标探测。本实用新型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有效解决大型矿卡车辆利用最少的激光雷达感知设备实现对前方以及两侧的环境信息无死角探测,有效地解决大型矿卡智能驾驶决策中盲区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其属于电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
背景技术:
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近些年技术的积累,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来看L3级别的自动驾驶商用化的程度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的阶段,L3级别的商用化大多是基于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其无法实现前方以及两侧的环境信息无死角探测,无法解决大型矿卡智能驾驶决策中盲区的问题。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其采用128线主激光雷达和两颗32线扫盲侧向激光雷达在矿卡车上布置安装,实现智能驾驶矿卡前方和两侧无死角探测感知,确保车辆在复杂路况下(比如十字路口,后方车辆变道靠近等)有效感知周围环境信息,为后续的决策规划处理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以车头正前方中间地面水平面为车辆坐标系原点,车头正前方为x轴,左侧为y轴,上方为z轴;在坐标(-20cm,-25cm,215cm)处安装128线主激光雷达,作为前方的主传感器,用于正前方目标探测;在坐标(30cm,210cm,325cm) 处安装左补盲激光雷达,在坐标(30cm,-210cm,325cm)处安装右补盲激光雷达,作为两侧的目标探测。
进一步,前方的主传感器最远探测150m。
进一步,两侧的目标探测最远探测30m。
进一步,所述扫盲激光雷达是32线激光雷达。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有效解决大型矿卡车辆利用最少的激光雷达感知设备实现对前方以及两侧的环境信息无死角探测,有效地解决大型矿卡智能驾驶决策中盲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右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基于两侧补盲激光雷达识别车身盲区的传感器布置系统中,以车头正前方中间地面水平面为车辆坐标系原点,车头正前方为x轴,左侧为y轴,上方为z轴;在坐标(-20cm,-25cm,215cm)处安装128线主激光雷达,作为矿卡前方的主传感器,用于正前方目标探测,最远可探测150m;在坐标(30cm,210cm,325cm)处安装安装左补盲激光雷达,在坐标(30cm,-210cm,325cm)处安装安装右补盲激光雷达,作为矿卡两侧的目标探测,最远可探测3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行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未经沃行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359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