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39545.3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26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于杰;林梓家;陈敬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5B3/40 | 分类号: | H05B3/40;H05B3/04;H05B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王丽莎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碳纤维 红外 辐射 热管 | ||
1.一种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
纳米碳纤维膜,沿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铺设在所述管体内;
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纳米碳纤维膜、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管体内;以及
通电导线,连接于所述电极,且其自由端置于所述管体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镍环和第一泡沫镍片;所述第一镍环和所述第一泡沫镍片设置于所述纳米碳纤维膜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镍环和第二泡沫镍片;所述第二镍环和所述第二泡沫镍片设置于所述纳米碳纤维膜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镍环和所述第二镍环均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泡沫镍片和所述第二泡沫镍片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镍环、两个所述第一泡沫镍片与所述纳米碳纤维膜叠放在所述第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镍环、两个所述第二泡沫镍片与所述纳米碳纤维膜叠放在所述第二端;密封于所述管体内的两个所述第一镍环的部分和两个所述第二镍环的部分用于将所述第一泡沫镍片、所述第二泡沫镍片和所述纳米碳纤维膜夹紧固定于管体内,管体外的部分所述第一镍环和所述第二镍环用于与所述通电导线形成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是由两端开口的方形管和两端的密封盖通过高温熔融形成的密封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的形状为扁平的长条状,所述纳米碳纤维膜与所述管体的扁平的表面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还包括绝缘盖,用于包覆所述第一镍环或所述第二镍环;所述绝缘盖上具有通孔,所述通电导线的自由端穿出于所述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上有抽真空后熔融密封处理留下的玻璃圆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纤维膜红外辐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纳米碳纤维膜的厚度为30-100μm,面密度为6-20g/m2,电导率2000-5000S/m,纤维平均直径为100-5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未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3954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摩托车的水泵装配结构
- 下一篇:一种工件打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