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读数乌氏粘度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42224.9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44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代乐;魏文浩;荣子康;杨硕;刘国威;李志广;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06 | 分类号: | G01N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01 天津市北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读数 粘度计 | ||
本实用新型设计粘度计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读数乌氏粘度计。包括采用二甲基硅油进行控温的恒温装置和安装在恒温装置内的乌氏粘度计,还包括:液位识别装置,所述液位识别装置通过LCR‑精密数字电桥测量金属电极片的电容值来检测液面,基于LabVIEW平台进行控制并给出结果,测量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效率快且测试精度高,采用二甲基硅油控温的方式使该装置可以测量熔点更高的液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粘度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读数乌氏粘度计。
背景技术
乌氏粘度计主要用来测量液体的运动粘度,是一种重力型毛细管粘度计,使用时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经毛细管需要的时间,再根据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定律,计算出液体运动粘度。然而,由于毛细管管径较小,当测量粘度较大液体时,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读数,使得实验人员容易错过计时点,且由于需要在液体流经两条标位线时分别进行判定,使所得数据的主观误差较大,在测量一些熔点较高(大于100℃)的物质的粘滞系数时,水浴的温度往往达不到要求导致无法测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乌氏粘度计存在的读数误差大,耗用时间长,无法测量高熔点的物质等缺点,提出一种智能读数的乌氏粘度计,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读数乌氏粘度计,包括其下端相互连通的侧管、主管和支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恒温装置
所述恒温装置为一玻璃容器,内壁固定螺旋状电加热管,和一PT100温度传感器,与包括AD7793芯片和固态继电器的STC89C52单片机控温系统连接,容器内装硅油浸没至乌氏粘度计管口下方;
两对金属电极片,
所述金属电极片通过PLA外壳分别固定于乌氏粘度计主管的上下两条标位线处;
一LCR-精密数字电桥,
所述LCR-精密数字电桥的两个夹具通过耐热导线以并联方式与两对金属电极片连接;
一RS232串口转USB转接线,
所述转接线将通过所述LCR-精密数字电桥RS232串口连接至LabVIEW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基于LabVIEW平台实现乌氏粘度计时间测量及计算的自动化处理,排除实验人员主观误差,测量精度高;且不改变乌氏粘度计的测量原理,测定的数据比传统的乌氏粘度计相比更加稳定,准确;同时采用二甲基硅油(沸点是:155℃到220℃)作为升温媒介,可使温度升高至所需温度,能够测量熔点较高的物质的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LabVIEW平台前面板图;
图3是LabVIEW平台后面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乌氏粘度计,包括其下端相互连通的侧管1、主管2和支管3,主管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有金属电极片I4、上储液球5、金属电极片II6、下储液球7、毛细管8和悬挂液球9、带夹子的胶皮软管10、PT100温度传感器11、螺旋加热管12。上储液球和下储液球之间设有上计时刻度,下储液球下方设有下计时刻度。上计时刻度a设有金属电极片I4,下计时刻度b处设有金属电极片II6,金属电极片由PLA外壳固定,并引出焊接于金属电极片上的带耐热绝缘层的导线;LCR-精密数字电桥的两个夹臂分别夹住上下两组导线,测量金属电极片的并联电容值大小;并通过RS232串口与LabVIEW平台进行串口通信,实时发送电容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422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