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点蚀铜水管热水管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44407.4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41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娟;李法律;张永靖;张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龙辉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10 | 分类号: | F24D3/10;F24D3/02;F24D19/10;F24H1/18;F24H9/18;F24H9/20;C02F1/66;C02F101/12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王金 |
地址: | 4536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点蚀铜 水管 热水 管路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点蚀铜水管热水管路系统,包括用于为用热单位供应热水的热水总管,用热单位具有若干与热水总管相连接的热水立管,热水立管连接有若干用于为建筑物内各房间提供热水的热水支管;以热水总管中水的流向为下游方向,反向为上游方向;热水总管内安装有余氯传感器、水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安装余氯传感器、水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热水总管段为测量段;余氯传感器、水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电控装置连接有显示屏;热水总管连接有水速调节机构、水温调节机构和余氯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地控制热水总管中的水速、水温和余氯值等参数,起到良好的预防铜水管热水管路发生点蚀现象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水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铜水管热水管路防点蚀技术。
背景技术
铜管通常发生的腐蚀类型有点蚀、溃蚀和“绿水”,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热水进水管的点蚀泄漏问题。
目前宾馆采用的集中供应热水系统,水温通常为60 °C,水质为软水,流速大于0.5m/s,因水质不当会造成“II”型点蚀。
这种点蚀的特点是:在铜管表面出现深绿色包点,周围为黑褐色氧化铜所包围,腐蚀产物为碱式硫酸铜,这种点蚀狭窄而深人管壁,有时呈树枝状,极易引起铜水管泄漏。
据日本住友轻金属株式会社的研究,水中余氯浓度高、硫酸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浓度比值高时,容易发生点蚀。
如果能将水中余氯值控制在0.25毫克/升以下,水流速度大于0.5米/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热水管的点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点蚀铜水管热水管路系统,便于将热水的各项相关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防止点蚀泄漏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防点蚀铜水管热水管路系统包括用于为用热单位供应热水的热水总管,用热单位具有若干与热水总管相连接的热水立管,热水立管连接有若干用于为建筑物内各房间提供热水的热水支管;以热水总管中水的流向为下游方向,反向为上游方向;
热水总管内安装有余氯传感器、水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安装余氯传感器、水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热水总管段为测量段;余氯传感器、水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电控装置连接有显示屏;热水总管连接有水速调节机构、水温调节机构和余氯调节机构。
水速调节机构位于测量段的上游方向;水速调节机构包括变频水泵,变频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热水总管相连接,变频水泵的进水管与热水总管的相通处为第一节点,变频水泵的出水管与热水总管的相通处为第二节点,第二节点位于第一节点的下游方向;变频水泵与电控装置相连接。
变频水泵的进水管上设有第一手动阀门,变频水泵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二手动阀门。
所述水温调节机构位于水速调节机构的上游方向;
水温调节机构包括串联在热水总管上的调节水箱,调节水箱内设有电加热器;调节水箱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有第一变频计量泵,第一变频计量泵的进水管与自来水管网相连通;电加热器和第一变频计量泵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
余氯调节机构包括与调节水箱相通的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末端连接有中和箱,中和箱中存储的溶液中分散有氯中和剂;第二管路上串联有用于向调节水箱中注入中和箱中溶液的第二变频计量泵,第二变频计量泵与电控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地控制热水总管中的水速、水温和余氯值等参数,起到良好的预防铜水管热水管路发生点蚀现象的效果。
需要维护或检修变频水泵时,关闭第一手动阀门和第二手动阀门,得以对变频水泵进行维护或检修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龙辉铜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龙辉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44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