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泥装置及净水箱体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63255.2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85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陈忱;陈良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立升膜分离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唐清凯 |
地址: | 21513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净水 箱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泥装置,包括:主排泥管和副排泥管。其中,主排泥管连接有排泥接头。排泥接头沿主排泥管的径向连通所述主排泥管内腔与外部空间。副排泥管包括:排放部、连接部、吸附部和密封部。其中,排放部一端与排泥接头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吸附部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通过密封部密封。同时,吸附部上设有多个径向通孔,其中径向通孔沿吸附部轴线方向延伸。上述排泥装置,可以将其布置在蓄水容器的底部。在清洗蓄水池底部的淤泥时,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水流流入径向通孔时形成水流漩涡,通过水流漩涡吸附淤泥,达到清洁的目的。进而提出一种包含该排泥装置的净水箱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排泥装置及净水箱体。
背景技术
在净水领域中,一般采用箱体作为蓄水容器。待处理的原水经过箱体中的净水装置过滤,一段时间后箱体底部会累积较多淤泥或其它沉淀物,且随着累积沉淀物浓度越高,其一方面会影响净水效果,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后续清洗。
在传统的技术中,采用各种机械方法来处理沉淀物,例如传统的处理方式中,采取先拆卸箱体,通过人工使用机械工具去除箱体底部的沉淀物,又或者采用泵将底部的沉淀物排出。
尽管这些技术方法能够达到去除箱体沉淀物的技术效果,但是这些技术手段会带来一定的人力和电力成本,同时这些方法去除箱体沉淀物的过程太过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排泥装置,在不需要人力和电力情况下即可高效的排出蓄水容器的沉淀物,进而提出一种具有该排泥装置的净水箱体。
一种排泥装置,包括:
主排泥管,所述主排泥管连接有排泥接头,所述排泥接头沿所述主排泥管的径向连通所述主排泥管内腔与外部空间;
副排泥管,所述副排泥管包括:排放部、连接部、吸附部和密封部,所述排放部一端与所述排泥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吸附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密封部密封;所述吸附部上设有多个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沿所述吸附部轴向延伸。
上述排泥装置,可以将其布置在蓄水容器的底部,其中所述主排泥管的一端连通蓄水容器的内腔与外部空间。当需排出蓄水容器内腔底部的淤泥或者其他沉淀物时,此时开启主排泥管连通蓄水容器内腔与外部空间的一端,蓄水容器内腔的蓄水由于重力作用,通过所述副排泥管的吸附部上的径向通孔排放至主排泥管。根据相关物理知识可知,当水流流入所述径向通孔时,由于地偏向力的作用,会在蓄水内腔形成水流漩涡。由于水流漩涡的形成,其能够吸附蓄水容器内腔底部的淤泥或者其它沉淀物,最后排放至所述主排泥管中。随着蓄水容器内腔的蓄水逐渐排出,形成的水流漩涡也越来越大,因此其吸附淤泥或者其他沉淀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清洗箱体内腔底部的淤泥或者其它沉淀物的效果也越显著。在上述过程中,仅需要开启主排泥管与外部的连通空间即可去除蓄水容器内腔底部的淤泥或者其它沉淀物,不需要再花费额外的人力或者电力,且上述操作过程简单,去除沉淀物的效果显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径向通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同时工作时,会在其通孔处产生3个水流漩涡,扩大吸附淤泥或者其它杂物的面积,进而提高排水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有弯角,且所述弯角角度大于135度小于180度。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所述排放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吸附部。为了便于从所述吸附部流入的水流更畅通的流入到所述排放部,因此经仿真优化和实验测试,当所述连接部的弯角角度大于135度小于180度时,效果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放部与所述排泥接头连接的一端伸入到所述主排泥管内腔。将所述排放部的一端伸入到主排泥管内腔,能够通过排放部流出的水流冲散主排泥管中凝结的淤泥或者其它沉淀物,有利于主排泥管中残留的淤泥或者其它沉淀物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立升膜分离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立升膜分离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632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