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RFID的智能仓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66683.0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76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谢绍斌;杨跃臣;李楸桐;施刚;林飞;杨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东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7F17/12 | 分类号: | G07F17/12;G07C9/00;G07F9/02;G08B17/1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帝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5 | 代理人: | 李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智能 仓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仓储系统,包括柜体、RFID标签和RFID读写设备,所述RFID标签用于布置在物件上,RFID读写设备用于读取所述RFID标签中的信息;所述柜体的柜门上设置有锁具及控制所述锁具打开或关闭的锁控单元,所述锁控单元包括存储器、控制电路及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的指纹识别模块、身份证识别模块。本实用新型智能仓储系统同时包括指纹识别模块和身份证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可以用于识别管理员的指纹密码,身份证识别模块可以识别借用者的身份证号码,当获取到这两个信息之后才打开柜门,不仅可以实现密码开锁,保障安全,还可以实现记录借用者信息,方便于物件追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仓储系统。
背景技术
涉密场所的管理与安全监控,在企事业单位、高校、政府机关以及军警部门的各种业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关系到各项涉密资料、设备的安全,在保证社会安定、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建设的安全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为了保障涉密场所中档案的安全,国家和企业对涉密场所的管理大多采取传统手段,如人工登记、定期检查、不分昼夜的安全监控。一方面这些人工管理手段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监控人员一时的疏忽会带来惨重的损失。另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手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基于RFID技术的成熟,RFID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智能仓储中,可以对进入库的物件的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大大降低人工登记的工作量,且准确性更高,可以降低人工登记错误的风险。RFID只是记录物件信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物件被借出后无法追踪借用者,导致物件无法追回的情况时有发生,既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也可能造成其他危害,例如学生档案丢失影响学习毕业、就业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追踪物件的借用者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仓储系统,不仅可以追踪借用者,而且可以降低人力成本,降低出错的概率,保障材料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仓储系统,包括柜体、RFID标签和RFID读写设备,所述RFID标签用于布置在物件上,RFID读写设备用于读取所述RFID标签中的信息;所述柜体的柜门上设置有锁具及控制所述锁具打开或关闭的锁控单元,所述锁控单元包括存储器、控制电路及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的指纹识别模块、身份证识别模块。
上述上方案中,指纹识别模块可以识别管理员的指纹密码,身份证识别模块可以识别借用者的身份证号码,当获取到这两个信息之后才打开柜门,不仅可以实现密码开锁,保障安全,还可以实现记录借用者信息,方便于物件追踪。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与门和驱动电路,指纹识别模块、身份证识别模块均与微控制器连接,微控制器的两个输出端连接与门的两个输入端,与门的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
上述方案中,当指纹识别模块和身份证识别模块均识别成功后,微控制器输出两个高电平信号,此时与门输出高电平信号,继而触发驱动电路工作,驱动锁具打开。这种控制方式简单,且成本低。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所述锁控单元还包括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的相机,所述相机设置于柜门外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相机,可以拍摄借用现场的照片或视频,作为证据储备。
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所述柜门上还设置有两个光电传感器,且两个光电传感器的位置错开布置,且两个光电传感器均与微控制器连接。
光电传感器的原理是当有遮挡物时就不能接收到光信号,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光电传感器,且位置错开设置,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到遮挡物的先后顺序即可实现物件进出柜体的方向识别,即实现物件借用或归还的自动检测,无需人工记录,简化了物件借还的处理流程,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东软学院,未经成都东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666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帷幕灌浆施工的新型制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混合机自动投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