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减振器底阀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94372.5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28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郭怀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怀宝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分类号: | F16F15/023;F16F15/067;F16F9/34;F16F9/32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减振器 | ||
一种液压减振器底阀,属于液压减振技术领域。包括阀座(10),在阀座(10)的上方扣设有阀帽(1),在阀座(10)的内部设置有阀座通道(5),在阀帽(1)上开设有阀帽通道(6),在阀座(10)的上方依次放置有阀片(2)和压缩阀体(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座通道(5)的上端口处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推动阀片(2)使阀片(2)和阀座(10)之间形成间隙。在本液压减振器底阀中,通过设置弹性件,使得液压减振器内活塞提供的阻尼力值与阀片提供的阻尼力值之间的衔接更为缓和,减少了汽车受到颠簸时的“顿挫感”,提高了乘车体验和舒适度,同时通过弹性件使阀片和阀座之间形成间隙,实现了压缩过程中快速补油的液压减振器底阀。
技术领域
一种液压减振器底阀,属于液压减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液压减振是汽车领域一种常见的减振方式。如图5所示,汽车减振器中设置有活塞13,在活塞13的外部套装有减振器外筒14,活塞13的外壳与减振器外筒14之间间隔形成油室15,在油室15和活塞13的外壳内部均充满液压油,在活塞13的外壳底部安装有底阀16。活塞13的活塞杆和减振器外筒14分别安装在车身和车轮总成上,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上下震动时,活塞13在活塞缸中往复运动。当活塞13压缩时活塞13向其外壳底部移动,此时活塞13内部的液压油经过底阀16进入油室15;当活塞13复原时活塞13向其外壳的上部移动,此时油室15的液压油经过底阀16向活塞13内部补充液压油。
进一步结合图6,在现有技术中,底阀16包括阀座10,在阀座10的上方罩设有阀帽1,在阀帽1的中心处以及侧部开设有若干阀帽通道6。在阀座10的中心处设置有贯穿的阀座通道5,在阀座通道5的上端口处放置有两片环形的阀片2,并且与阀座10接触的阀片2的侧部开设有阀片通道8。在阀片2的上方放置有压缩阀体4,压缩阀体4下端凸起穿过两片阀片2的中心孔进入阀座通道5,压缩阀体4上端凸起的外圈放置有塔簧3,塔簧3的上部与阀帽1的内表面接触,在压缩阀体4上下凸起的外侧还开设有多个阀体通道7。在常规状态下,压缩阀体4在塔簧3弹力作用下使阀片2贴合在阀座通道5的上端口处,底阀16属于封闭状态。当活塞13压缩时,液压油通过阀帽通道6和阀体通道7挤压阀片2,阀片2受压产生形变后与压缩阀体4之间出现缝隙,液压油经过该缝隙以及阀座通道5流入油室15,因此底阀16在活塞13压缩过程中进一步提供了压缩力值。当活塞13复原时,液压油经阀座通道5流入底阀16,并克服塔簧3的弹力后向上推动阀片2和压缩阀体4,使阀片2和阀座10远离阀座通道5的上端口,液压油流出阀座通道5之后直接经过阀帽通道6流入活塞13,实现对活塞13内筒的快速补油。
由上述可知,传统的液压减振器在压缩时,其压缩力值实际由活塞13和底阀16共同提供,但是为了保持车身姿态减振器的阻尼值不能设定的很小,如果阻尼值设置的太小,当汽车遇到较为严重的颠簸时容易造成车身姿态摆动幅度较大,安全型难以保证;而汽车在轻微颠簸时,液压油的压力不足以使底阀16发生形变,提供足够的压缩力值,此时对车内人员而言颠簸感较强,舒适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设置弹性件提高了汽车在轻微颠簸时的驾乘体验和舒适性,同时又提高了在汽车遇到较大颠簸时安全性的液压减振器底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液压减振器底阀,包括阀座,在阀座的上方扣设有阀帽,在阀座的内部设置有阀座通道,在阀帽上开设有阀帽通道,在阀座的上方依次放置有阀片和压缩阀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座通道的上端口处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推动压缩阀体或阀片与阀座之间形成间隙。
优选的,所述的阀片设置有两片,其余与弹性件接触的一片的外边缘处开设有阀片通道。
优选的,所述压缩阀体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凸起,其中位于其下表面的凸起从阀片的中心孔中穿过。
优选的,所述压缩阀体凸起的外圈开设有若干贯穿压缩阀体上、下表面的阀体通道。
优选的,所述的弹性件为塔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怀宝,未经郭怀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943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