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02355.1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76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桂林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6000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耗 高效率 新型 汽车空调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包括散热器,喷射器,冷凝器,以及蒸发器,还包括热交换器,以及功能保温箱,所述散热器设置于功能保温箱,所述热交换器内腔的换热器的两端分别与喷射器一入口和循环泵的出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分别与循环泵的入口及节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节流阀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喷射器另一入口连接,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功能保温箱设有出风口,功能保温箱进风口连接有供暖风机,所述热交换器、散热器与热利用介质源相互串接。该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具备制冷和制热功能,相应能耗低,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空调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工作方式,通过消耗一部分的发动机功率来获得制冷量,使发动机输出功率和油耗都会相应升高,同时,还导致发动机各部分负荷不均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多,加剧空气污染。而喷射式制冷技术是一种热能驱动的制冷技术,靠液体汽化来制冷,与压缩式制冷技术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机械能,能够直接利用热能作为驱动能源,具有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然而,现有喷射式制冷技术的功能多为供冷,少有同时具备供冷供热功能,因而现有汽车空调多为运行使用成本高,运行利用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该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具备制冷和制热功能,相应能耗低,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的技术方案包括散热器,喷射器,冷凝器,以及蒸发器,还包括热交换器,以及功能保温箱,所述散热器设置于功能保温箱,所述热交换器内腔的换热器的两端分别与喷射器一入口和循环泵的出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分别与循环泵的入口及节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节流阀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喷射器另一入口连接,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功能保温箱设有出风口,功能保温箱进风口连接有供暖风机,所述热交换器、散热器与热利用介质源相互串接。
所述热利用介质源包括汽车发动机的循环冷却液体介质源。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盘管。
本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在具备喷射式制冷技术的利用发动机热量及其排气热能驱动,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机械能,能够直接利用热能作为驱动能源,具有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的基础上,其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其更大限度发挥喷射式制冷技术,其节能运行效率和效果相对更高和更好,而且整体结构极其简单、合理,制造和使用运行成本相对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耗高效率新型汽车空调一实施例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藉由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高效率低耗能多功能汽车空调包括散热器3,喷射器8,冷凝器9,热利用介质源,以及蒸发器12,还包括热交换器7和功能保温箱2等。热交换器、散热器与热利用介质源相互串接。其热利用介质源为汽车发动机的循环冷却液体介质源1,其散热器3设置于功能保温箱2内,热交换器7内腔设有换热器,其换在可以为换热盘管7b,换热盘管7b的出口与喷射器8的高压入口连接,热交换器7的内腔7b的入口与循环泵10出口连接,循环泵10的入口同时与冷凝器9的出口和节流阀11的一端连接,蒸发器12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节流阀11的另一端和喷射器8的低压入口连接,喷射器8的出口与冷凝器9的入口连接,热交换器7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散热器3的出口和汽车发动机的循环冷却液体介质源1的入口连接,散热器3的入口与汽车发动机的循环循环冷却液体介质源1的出口连接,功能保温箱2分别开设有出风口5和进风口,功能保温箱的进风口连接于供暖风机的出口,功能保温箱的出风口作为供热输出口,为汽车内空间供热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桂林,未经王桂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023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