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超限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14141.6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94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李晓燕;张公略;郭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9/12 | 分类号: | B63B39/12;B63B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余菲 |
地址: | 31003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超限 检测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船舶超限检测装置,涉及船舶航行领域。船舶超限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架、挡板和角度检测器。挡板转动连接于固定架,挡板具有竖向布置的第一状态和与竖向呈夹角的第二状态,挡板相对固定架转动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角度测量器用于获取挡板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转动角度。角度测量器能够测量挡板从第一状态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转动角度,并根据挡板转动角度和余弦定理,从而计算出船舶底部的最低位置超过船闸闸室设计水深的高度。采用机械原理进行超限测量,发生无测的几率小,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性也更高,而且安装方便,造价更低。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船舶航行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超限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船舶的螺旋桨,内河船舶普遍在造船时加入一种水下构件物,俗称“拖泥”,拖泥底部低于船底,所以船舶实际吃水应是从拖泥底部到满载水线的垂真距离,一般要大于船舶证书上所载的吃水,导致低水位期间船舶在船闸搁浅事故频繁发生。目前,主要采用对本地频繁过闸船舶逐一进行拖泥高度测量的方法,防止拖泥超限船舶进入船闸闸室发生托底搁浅事故。由于拖泥测量需要在指定地点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周期长、费用高,而且对有过闸需求的外来船舶来说,此项规定非常不合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超限检测装置,以改善目前对船舶拖泥高度检测不便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一种船舶超限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架、挡板和角度检测器。挡板转动连接于固定架,挡板具有竖向布置的第一状态和与竖向呈夹角的第二状态,挡板相对固定架转动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角度测量器用于获取挡板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转动角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角度测量器能够测量挡板从第一状态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转动角度,并根据挡板转动角度和余弦定理,从而计算出船舶底部的最低位置超过船闸闸室设计水深的高度。采用机械原理进行超限测量,发生无测的几率小,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性也更高,而且安装方便,造价更低。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船舶超限检测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船舶超限检测装置还包括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挡板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弹性复位件的设置便于挡板从第二状态复位至第一状态,便于进行下一次船舶超限检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包括弹簧。
上述技术方案中,弹性复位件为弹簧,弹簧是常用的弹性元件,成本低、安装方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角度测量器为扭矩测量器,扭矩测量器能够感知挡板转动并获取挡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转动角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扭矩测量器既能感知挡板的转动,又能获取挡板的转动角度,当扭矩测量器感知到挡板转动后,相关部件如报警器等可以做出相应地动作,当扭矩测量器获取到挡板的转动角度后能够计算出船舶实际的超限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船舶超限检测装置还包括报警器,当挡板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动时,报警器工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挡板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动的动作能够触发报警器报警,便于管理人员得知船舶触发了挡板,存在搁浅的风险,提前做出防搁浅准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角度测量器与报警器之间通过防水线缆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线缆为防水线缆,能够保证角度测量器与报警器之间的通信连接和该船舶超限检测装置用电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船舶超限检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屏,显示屏与角度测量器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显示屏的设置能够显示一些重要的信息,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获取相关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141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