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延迟焦化装置大油气管线在线清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21609.4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60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魏文;杜涛;郑志斌;张灵;李有坤;刘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9/16 | 分类号: | C10G9/16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郑满玉;王士祥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延迟 焦化 装置 油气 管线 在线 清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延迟焦化装置大油气管线在线清焦的装置,一号、二号、三号清焦弯头均包括弧形弯头管道,弧形弯头管道上开设有清焦孔,清焦孔连接有外接管道,外接管道开口端设有盲盖,焦炭塔连有一号管线,一号管线连、一号清焦弯头的、二号管线、二号清焦弯头、三号管线、三号清焦弯头、四号管线依次连接,五号、六号管线分别连接有阀门,清焦方法:将一号清焦弯头上的盲盖打开或者将焦炭塔上一号分管线的盲盖打开,安装冲洗设备;将二号、三号清焦弯头上的盲盖打开;连接高压水泵,在线清焦;由入口处向下开始清洗各管线;拆除冲洗设备,盖合盲盖;对焦炭塔赶空气试压,进入正常工作,对管线损害小,可循环使用,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焦的装置,更具体一点说,涉及一种延迟焦化装置大油气管线在线清焦的装置,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延迟焦化装置上的焦炭塔大油气管线在日常运行中会逐步出现结焦现象,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结焦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一般在连续运行两年以上时,焦炭塔塔顶压力会升高0.05-0.1MPa,较高的压力不但减少了轻质油收率,更严重影响装置安全平稳生产,无法达到四年一修的目的。
分析大油气管线结焦的原因,由于延迟焦化装置操作的特殊性,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经长期探索,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性质差及空塔气速大。原料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硫含量高,重油在焦炭塔内发生裂解和缩合反应时容易发泡,引起泡沫层增高。同时,如果装置负荷高,焦炭塔大油气管线气速超过0.15m/s,就会进一步造成大量焦粉携带和泡沫沉积,导致大油气管线结焦。
2、加热炉出口温度低。加热炉出口温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焦炭塔泡沫层的高度,如果长期低于设计温度控制,则反应深度不够,造成焦炭塔泡沫层高度增大,容易在高气速下发生泡沫夹带,泡沫随焦化油气一起从焦炭塔顶进入大油气管线,在高温下反应结焦。
3、急冷油注入效果差。延迟焦化装置普遍用高温蜡油(350℃)作为急冷油来调节焦炭塔顶油气管线温度,同时也回炼5~10t/h污油共同作为急冷油注入焦炭塔顶部,由于污油温度较低会引起急冷油注入总量下降,从而导致洗涤效果变差,较高的气速更容易携带焦粉进入大油气管线,在内壁上沉积,引起油气管线结焦。
因此市场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将工艺、设备、环保三方面在线配合应用,适用于延迟焦化装置对大油气管线进行在线清焦,避免了传统的大油气管线清焦时需要装置停工的清焦装置及其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具有增加经济效益、对管线损害小,利用生产水为介质,可循环使用,安全、环保等技术特点的一种延迟焦化装置大油气管线在线清焦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延迟焦化装置大油气管线在线清焦的装置,包括焦炭塔,包括一号清焦弯头、二号清焦弯头、三号清焦弯头,所述一号清焦弯头、二号清焦弯头、三号清焦弯头均包括弧形弯头管道,所述弧形弯头管道上开设有清焦孔,所述清焦孔连接有外接管道,所述外接管道开口端可盖合设有盲盖,所述焦炭塔顶部连通有一号管线,所述一号管线连接在一号清焦弯头的一端口,所述一号清焦弯头另一端口连接有二号管线,所述二号管线连接在二号清焦弯头的一端口,所述二号清焦弯头另一端口连接有三号管线,所述三号管线连接在三号清焦弯头的一端口,所述三号清焦弯头另一端口连接有四号管线,所述四号管线末端分设有五号管线、六号管线,所述五号管线、六号管线分别连接有阀门SP1、阀门SP4。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一号管线包括一号分管线、二号分管线,所述一号分管线垂直连接在焦炭塔顶部,所述一号分管线顶部也可盖合的设有盲盖,所述二号分管线一端口连接在一号分管线上,所述二号分管线另一端口与一号清焦弯头的一端口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一号清焦弯头、二号清焦弯头、三号清焦弯头大小、尺寸相同;每个清焦弯头上所述外接管道的轴心线与该清焦弯头下端口的轴心线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216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