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相互套叠的圆台型象棋棋子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26863.3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678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云街智能科技中心 |
主分类号: | A63F3/02 | 分类号: | A63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互 圆台 象棋 棋子 | ||
可相互套叠的圆台型象棋棋子。棋子主体包括圆形棋面和位于圆形棋面周边下部的圆台型围壁,圆形棋面下方以及圆台型围壁的内部是向下开放的空腔,沿着圆台型围壁的底边设有向外延展的凸缘;当多个棋子主体相互纵向套叠后,位于上方的凸缘底面与位于下方的凸缘顶面接触,从而使棋子容易整齐稳定的相互叠摞,避免锥面受压变形。棋子内腔中央置有极向统一的永磁体,便于吸合形成叠摞柱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棋类部件,尤其涉及一种中国象棋或者国际象棋的棋子组件。
背景技术
针对传统象棋体积大、不易携带的问题,从1985年起,多件中国专利文件中就提出了将象棋棋子做成可相互套叠的圆台型的技术方案,如CN85300500、CN87209982U、CN2513637Y、CN2614076Y、CN201098531Y、CN202700040U。但依照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制成的棋子,因相互套叠后形成的叠摞柱体容易像图1所示那样扭曲倾斜,不易稳定,并且,当圆台型壁面的锥角过小时,相互套叠的棋子因摩擦力过大,容易形成难拆分问题。当套叠后形成的柱体的上下轴端受到较大压力作用时,套叠后的棋子之间容易相互挤撑,不仅容易导致分离困难,还可能导致棋子的锥形围壁永久变形甚至撕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相互套叠的圆台型象棋棋子,这种棋子主体形状统一,各个棋子主体的构成均包括圆形棋面和位于圆形棋面周边下部的圆台型围壁,圆形棋面下方以及圆台型围壁的内部是向下开放的空腔;圆形棋面的上表面设有棋子名称;其独特之处在于:
a)沿着圆台型围壁的底边设有向外延展的凸缘,当多个棋子主体相互纵向套叠后,任意一个位于上方的棋子主体的凸缘的底面与位于该棋子主体下方的相邻棋子主体的凸缘的顶面接触;
b)凸缘的高度不大于3.5mm。
由于设置了这种凸缘,当棋子主体相互套叠时,凸缘起到了精确的平行限位作用,不仅可以避免棋子主体相互套叠后形成的叠摞柱体倾斜扭曲,而且,当叠摞柱体上下端面受压时,压力可以由各个棋子主体的凸缘来承担,从而避免棋子主体锥形壁面相互挤撑变形。
优选地,
a)圆台型围壁的锥形面的锥角β不小于14度,不大于19度;
b)圆台型围壁的高度不大于棋子主体总高度的五分之四;
c)圆台型围壁的顶边以半径不小于8mm的第一弧面形过渡围壁相切连接;弧面形过渡围壁与圆形棋面的周边之间以半径不大于3mm的第二弧面形过渡围壁相切连接;
d)圆台型围壁的厚度不大于0.6mm。
根据实际制造的验证,圆台型围壁的锥形面的锥角β不小于14度,不大于19度时,可以让手指与锥形面之间形成足够的摩擦力,避免滑脱。弧面形过渡围壁的设置,会让棋子主体形状更接近传统象棋的鼓型造型,有利于产品的外观优化。
优选地,
a)各个棋子主体的圆形棋面的下部中央设有顶面与底面磁极相反的永磁体,同一副棋的各个棋子的永磁体的顶面磁极相同;
b)圆形棋面下部设有封罩,所述永磁体置于封罩与圆形棋面的底面之间的中央腔体内。
沿用现有棋类产品的棋子常见的置入永磁体的措施,可让套叠后的圆台型棋子依靠永磁体相互吸合,形成可以整体拿持摆放的稳定的叠摞柱体,不仅便于收纳存放,还可实现游戏过程中的“吃子”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及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现有可套叠棋子技术方案制成的多个棋子组合形成的叠摞柱体的照片;
图2是实施例的中国象棋棋子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云街智能科技中心,未经上海云街智能科技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268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工程安防的火情监控灭火装置
- 下一篇:多功能除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