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悬挑式脚手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45645.4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02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州;叶圣陶;丁晓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方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3/18 | 分类号: | E04G3/18;E04G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白京萍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悬挑式 脚手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悬挑式脚手架,包括多个悬臂梁,每个悬臂梁一端部通过至少一个预埋卡环组件固定在底层楼板上,预埋卡环组件包括U形卡环和一对楔形块,U形卡环具有两个预埋段、U形段,悬臂梁从U形段内侧穿设经过,一对楔形块对置交错、抵紧在悬臂梁与U形段之间且与悬臂梁焊接固定;多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一端部与预埋在墙体上的埋件焊接固定、另一端部与相应悬臂梁焊接固定,相邻两个悬臂梁之间通过角钢焊接有连接型钢;脚手架组件,包括多个立杆、多个横杆以及多个扣件,悬臂梁上每隔设定间距焊接有一对定位筋,每个立杆下端部与相应对定位筋相固定,相邻两个立杆之间、立杆与横杆之间通过扣件紧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悬挑式脚手架。
背景技术
悬挑式脚手架是指其垂直方向载荷通过底部型钢支承架传递到建筑主体结构上的施工用外脚手架,属于建筑中使用到的简易设施,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每层一挑,另一种为多层悬挑。悬挑式脚手架适用于在高度不大于100m的高层建筑或高耸构筑物,每道型钢支承架上部的脚手架高度不宜超过24m(其中,JGJ130-2019规定,不宜大于20m)。其通常包括型钢支承架、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以及连墙件等组件。
现有的悬挑式脚手架,其悬臂梁通常是与建筑主体结构面(即现浇面或楼板面)上的预埋件焊接固定或采用卡环固定的结构。采用预埋件焊接固定的结构,悬臂梁与楼板面之间的焊接处通常是多处焊接点,每处焊接点有多道焊缝,焊接处受力较大且不均,施工起来繁琐,耗时耗力。而较为常用的是卡环固定的结构,通常是将卡环预埋在楼板面的钢筋内一体浇筑,将悬臂梁从卡环穿过,利用卡环将悬臂梁一端部固定在楼板面上,其伸出建筑主体外侧的另一端部作为脚手架的支撑点。然而卡环与悬臂梁之间通常留有空余,需要塞入其他部件来夹紧,避免悬臂梁震动松脱。例如,通常采用木质的楔形块来夹紧,由于木质的楔形块容易受到挤压变形,导致主要受力的悬臂梁仍然会有松动情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悬臂梁伸出建筑主体外侧的长度明显大于其与楼板面固定的长度,这样一来,伸出的悬臂梁受到较大的垂直方向上的载荷后,容易产生变形,影响其支撑的稳固性和安全可靠性。最后,支撑在悬臂梁上的立杆通常焊接固定在悬臂梁上,在多层悬挑式的脚手架结构中,不利于立杆的装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支撑更稳固、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悬挑式脚手架。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悬挑式脚手架,架设在建筑主体的外侧,建筑主体包括多层楼板、形成在每层楼板底部的结构梁、形成在相邻两层楼板之间的墙体,所述悬挑式脚手架包括:
多个悬臂梁,每个悬臂梁沿水平延伸且其一端部通过至少一个预埋卡环组件固定在底层楼板上、另一端部延伸至建筑主体的外侧,预埋卡环组件包括U形卡环和一对楔形块,U形卡环具有沿水平延伸且预埋在底层楼板内的两个预埋段、连接在两个预埋段之间的U形段,悬臂梁从U形段内侧穿设经过,一对楔形块对置交错、抵紧在悬臂梁与U形段之间且与悬臂梁焊接固定;
多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一端部与预埋在墙体上的埋件焊接固定、另一端部与相应悬臂梁焊接固定,悬臂梁、部分墙体以及支撑杆三者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相邻两个悬臂梁之间通过角钢焊接有连接型钢;
脚手架组件,包括多个立杆、多个横杆以及多个扣件,悬臂梁上每隔设定间距焊接有一对定位筋,每个立杆下端部与相应对定位筋相固定,相邻两个立杆之间、立杆与横杆之间通过扣件紧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悬臂梁和所述连接型钢均为热轧型工字钢,所述连接型钢的高度相比所述悬臂梁的高度低5cm,所述连接型钢的翼缘宽度相比所述悬臂梁的翼缘宽度小5~10cm,所述连接型钢的腹板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悬臂梁的腹板厚度,所述连接型钢的翼缘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悬臂梁的翼缘厚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楔形块的形状为两直角边长短不一的直角三角形,其较长的直角边与悬臂梁的上表面焊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方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方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456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