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车组车载数据车地高速转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47518.8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821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罗玉胜;赵睿虎;杨梁崇;王杰;赵国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硕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王玉珍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组 车载 数据 高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车组车载数据车地高速转储装置,包括设置在动车电气箱内的车载网关,设置在动车上车头内部的车载终端,车载终端的输入端接车载网关的输出端,POE电源的输出端接轨旁基站的输入端,设置在地面的地面存储服务器,地面存储服务器的输入端接轨旁基站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动车的车载网关持续采集动车各系统数据并缓存在网关内置SSD硬盘,车载数据经车载终端、轨旁基站高速高效传输并存储至地面存储服务器,能够实现自动完成动车车载数据高速转储,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丢失,保证车载数据完整、安全、高效地转储至地面存储中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通信技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动车组车载数据车地高速转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动车组MPU、DDU等车载数据下载转储是在车组入库后,由工作人员通过笔记本电脑和维护软件,将设备内部存储的数据转储至笔记本电脑,采用单人、人工串行方式,对动车组进行人工下载,每组车作业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需要8~10小时(按20组计算)时间完成数据下载,再由数据中心进行分析。该转储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人工转储成本高、费时长;下一环节分析等待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下;人工难以保证数据安全和完整性,串口或者网口拷贝时频繁长期拔插易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自动、安全、保证车载数据完整、高速高效转储的动车组车载数据车地高速转储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动车组车载数据车地高速转储装置包括:
设置在动车电气箱内的用于为该装置提供电源和传输数据的车载网关;
设置在动车上车头内部的车载终端,车载终端的输入端通过电缆接车载网关的输出端;
用于接收车载终端发出的车载数据的轨旁基站;
用于为轨旁基站提供电源的POE电源,POE电源的输出端接轨旁基站的输入端;
设置在地面的用于接收轨旁基站发出的车载数据的地面存储服务器,地面存储服务器的输入端通过万兆光纤接轨旁基站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电缆的接口为M12。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动车的车载网关持续采集动车各系统数据并缓存在车载网关内置SSD硬盘,车载数据经车载终端、轨旁基站高速高效传输并存储至地面存储服务器,能够实现自动完成动车车载数据高速转储,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丢失,保证车载数据完整、安全、高效地转储至地面存储中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载网关;2、车载终端;3、轨旁基站;4、地面存储服务器;5、POE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动车组车载数据车地高速转储装置由车载网关1、车载终端2、轨旁基站3、地面存储服务器4、POE电源5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硕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硕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475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锻热加热炉点火装置
- 下一篇:用于钢桥的超声波检测和调控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