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稻田野外实验采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51442.6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44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尹晓雷;王维奇;金强;刘旭阳;林少颖;阳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G01C9/2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黄诗锦;蔡学俊 |
地址: | 350117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田 野外 实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田野外实验采土装置,包括残缺圆柱管体,所述残缺圆柱管体侧部具有缺口,所述残缺圆柱管体顶部设置有气泡水平仪,所述残缺圆柱管体内部设置有与残缺圆柱管体相适配的螺旋网状结构,所述残缺圆柱管体下部设置有倒三角形锯齿。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现了对稻田这一特殊淹水土样的采集,有效避免了水体对土样的干扰且规避了不同土层土壤的混合,另外有效的防止了土壤的滑落与松散,造价低廉,在保证采样精度的同时提高了采样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田野外实验采土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稻田野外研究取样时,经常会用到取土器,会将地表以下特定深度的土壤样品提取出来,并且对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测定。这就要求取土器尽量规范,所取土壤样品尽可能精准。目前市场上的取土器主要适用于普通土壤的提取,但这种取土器在稻田使用往往会受到水体的干扰,造成所取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同时水稻土壤相较于一般土壤含水量较高,往往不易附着在采土器上,进而造成采土的不便。此外,常规取土器对淹水稻田土壤的扰动会增加采样难度,且稻田土壤往往在水面之下也使常规取土器很难发觉取土是否为垂直取土,取土的精度不能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稻田野外实验采土装置,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同时有效监测对稻田土壤的取样过程中为垂直取土,提高取土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残缺圆柱管体,所述残缺圆柱管体侧部具有缺口,所述残缺圆柱管体顶部设置有气泡水平仪,所述残缺圆柱管体内下部设置有与残缺圆柱管体相适配的螺旋网状结构,所述残缺圆柱管体底部设置有倒三角形锯齿。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为扇形且缺口的横截面积占残缺圆柱管体横截面积的四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网状结构侧部有四分之一外露在缺口内,所述螺旋网状结构包括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中部设置有采样孔,所述螺旋片外部固定在残缺圆柱管体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残缺圆柱管体上部两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方横向设有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残缺圆柱管体外侧设有刻度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可以避免不同土层土壤的混合,提高了土样精度;
(2)可以实时观测仪器是否垂直,提高了采样准确度;
(3)残缺圆柱管体可保证采土时水土分离,提高了采样精确性,且便于土壤从采土器中取出;
(4)内置螺旋状网状结构可防止土壤滑落,保证土体的完整性;
(5)外刻度可适应不同深度采土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俯视图;
图中:1-手柄,2-连接杆,3-气泡水平仪,4-残缺圆柱罐体,41-缺口,5-刻度尺,6-螺旋网状结构,7-倒三角形锯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水稻田野外实验采土装置,包括残缺圆柱管体4,所述残缺圆柱管体侧部具有缺口41,所述残缺圆柱管体顶部设置有气泡水平仪3,所述残缺圆柱管体内下部设置有与残缺圆柱管体相适配的螺旋网状结构6,所述残缺圆柱管体底部设置有倒三角形锯齿7,以利于更好将彩图装置插入土层内。
上述的气泡水平仪镶嵌于残缺圆柱管体上,气泡水平仪还可以水平焊接在残缺圆柱管体顶部,以便使用者察觉是否为垂直取样,提高采样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514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