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52118.6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96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项晴晴;蔡锦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博德无障碍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21/10 | 分类号: | A47G2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80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便捷 老年人 残疾人 用助食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包括外壳一和外壳二,所述外壳一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活动套一,所述外壳二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活动套二,活动套二位于活动套一内,所述外壳一的外壁设有支撑块,支撑块的表面呈光滑的弧形所述外壳一和外壳二远离铆钉的一端设有夹套,夹套上开设有开口,夹套内插装有筷体,筷体对称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筷体相互靠近的端面处开设有多个凹槽,凹槽呈弧形,两个筷体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夹取菜品的作用,患者松开拇指和食指,弹簧复位,筷体相互分离,本助食筷结构简单,能提高夹取菜品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筷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
背景技术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
老年人和残疾人往往手部不便,传统的助食筷中,筷子呈圆柱状,筷子与菜品的接触面积较小,菜品容易从筷子上滑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包括外壳一和外壳二,所述外壳一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活动套一,所述外壳二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活动套二,活动套二位于活动套一内,所述外壳一的外壁设有支撑块,支撑块的表面呈光滑的弧形,所述外壳一和外壳二远离铆钉的一端设有夹套,夹套上开设有开口,夹套内插装有筷体,筷体对称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筷体相互靠近的端面处开设有多个凹槽,凹槽呈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套一和活动套二的一端连接处安装有铆钉,且活动套一通过铆钉转动连接活动套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壳一的上端设置有夹紧块,夹紧块的表面呈光滑的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壳二和外壳一的结构设计相同,外壳一和外壳二远离铆钉的内壁处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块呈半圆形,且限位块的表面光滑。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套一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挂钩,挂钩上固定连接弹簧,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挂钩固定连接活动套二的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时,将筷体插入夹套中,筷体前端的凹槽能增加筷体夹取菜品的接触面积,提高夹取菜品的稳定性,防止菜品脱落,筷体便于更换,提高使用的安全性,患者用拇指和食指夹住两个夹紧块,拇指和食指挤压使得外壳一和外壳二相互靠近,活动套二沿着活动套一滑动,弹簧被挤压,两个筷体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夹取菜品的作用,患者松开拇指和食指,弹簧复位,筷体相互分离,本助食筷结构简单,能提高夹取菜品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的侧视图。
图3为一种使用便捷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助食筷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博德无障碍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博德无障碍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521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拆卸链板的链板枪
- 下一篇:新型农业种植用无人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