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效能测试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22660391.3 申请日: 2020-11-17
公开(公告)号: CN214473064U 公开(公告)日: 2021-10-22
发明(设计)人: 张和平;赵军超;陆松;付阳阳;马伟通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分类号: G01N31/12 分类号: G01N31/12;G01N15/06;G01N15/00
代理公司: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代理人: 杨学明
地址: 230026 安***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干粉 灭火剂 灭火 效能 测试 装置
【说明书】: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效能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气系统,气溶胶发生系统,装置支撑系统,杯式燃烧器,激光测量系统,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和校准系统(7)。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该装置可在杯式燃烧器内形成稳定、均匀、分散的固体气溶胶,解决了粉尘分布不均匀导致的临界灭火浓度测量误差大的问题。该装置可用于既有的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性能评估,也可用于新型超细粉体的配方设计优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效能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效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哈龙灭火剂曾作为消防的主要灭火产品,它以灭火速度快、效率高、不导电且灭火后无残留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民航客机、电子计算机房、文物保护单位、大型船舶以及舰艇上。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臭氧层内的臭氧在不断减少,并发现消防行业大量使用的哈龙灭火剂释放后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当大气中残留物质漂移至平流层后,由于受到紫外线UV-C照射,分解产生了Cl·或Br·自由基,参与了对臭氧层的消耗。基于此,1987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制定了《关于破坏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迄今为止,在发达国家中哈龙灭火剂已经遭到禁用,陆续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将其纳入淘汰物质。

超细干粉灭火剂属于固体气溶胶灭火剂当中的一种,指的是颗粒粒径的D90(90%粒径)小于或等于20um的灭火剂,可作为良好的哈龙替代品。灭火时,可以在在极短时间内扩散到着火区域,绕过障碍物在火灾空间保留较长驻留时间,对防护空间防护时间长。超细干粉微粒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灭火效率高且浓度低。它能够用于扑灭全、半封闭空间内的A/B类混合火灾、B类、C类火灾,比普通干粉灭火效能高5~9倍,是哈龙灭火剂的2-3倍。

然而,受不同超细干粉灭火剂的配方组分以及粒径的影响,不同厂家的产品灭火性能会导致差异,即每个厂家的最低灭火效能不同。在现行的粉体灭火剂产品标准当中,更多是采用接近于实际火场规模的火灾模型来定性评估既有的超细干粉灭火剂或灭火系统的灭火性能能否达到相关要求,如GB4066-2004《干粉灭火剂》采用手提式灭火器(3kg)熄灭油盘火的局部灭火试验模型,GA 578-2005《超细干粉灭火剂》采用在100m3灭火间内进行的全淹没灭火试验模型。由于缺乏定量实验,无法给出具体的超细干粉灭火剂的临界灭火参数,这也给超细干粉灭火剂配方研制以及灭火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带来了困难。

为了评估不同原料及粒径的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性能,精确测试出不同超细干粉灭火剂的临界灭火参数,亟需一种科学有效的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效能测试装置。在已存在的技术中,天津消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性能测试方法(CN 203376300 U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性能测试装置),采用螺旋推进方式输粉,与干燥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进行灭火测试。然而,形成的气溶胶的不均匀性会导致粉体临界灭火浓度的测量困难,其中最主要是难以观察到火焰的临界熄灭特征。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临界灭火效能测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精确测试不同原料及粒径分布的超细干粉灭火剂的临界灭火浓度,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效能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效能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气系统,气溶胶发生系统,装置支撑系统,激光测量系统,杯式燃烧器,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和校准系统(7)。

进气系统将干燥洁净的压缩空气送至气溶胶发生系统,形成稳定的气溶胶送至杯式燃烧器。通过调节进气系统空气流量与气溶胶发生系统的进粉速率,可精确控制发生的气溶胶浓度。通过调节气溶胶浓度,杯式燃烧器的火焰由稳定逐渐火焰底部发生脱离,产生火焰脉动,即火焰的临界熄灭现象,利用激光测量系统探测此浓度,即为对应灭火剂临界灭火浓度。

所述进气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泵,除水除油过滤器和空气流量控制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603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