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塌方段拱部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66037.1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53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青;张新军;赵继平;王建望;陈召龙;范新阳;苏强;覃斌;杨光;邹刘宗;马卫波;张锋;张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61106 | 代理人: | 马天顺;席树文 |
地址: | 721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塌方 段拱部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塌方段拱部加固结构,包括管棚、钢拱架、超前小导管;管棚位于塌方段拱部140°~150°范围内,斜向外伸入塌方体内;钢拱架固定在塌方段中的隧道壁上,且相邻的钢拱架之间的间距为0.4~0.6m,并使钢拱架的拱顶紧抵在塌方段的拱顶处;超前小导管位于塌方段拱部140~150°范围内,斜向外伸入塌方体内,且位于相邻的管棚之间的上方;超前小导管包括上层超前小导管和下层超前小导管,且沿塌方段拱部分段设置;下层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为20~30°,上层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为35~45°,且后段上层超前小导管与前段下层超前小导管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m。该结构能有效的稳定塌方体,避免二次灾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建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塌方段拱部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塌方是一种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常见,危害极大的灾害。在围岩较为破碎、地下水活跃地区极易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的进度。
隧道塌方的处理方法首先是要稳定塌方体,避免在处理过程中造成二次扰动,引发二次灾害;而塌方体的拱顶加固及其重要,若是对拱顶加固不牢固,极易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二次灾害,对施工人员也极易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塌方段拱部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隧道塌方段拱部加固结构,包括:管棚、若干钢拱架以及若干超前小导管;其中,
所述管棚设置在塌方段拱部140°~150°范围内,并斜向外伸入塌方体内,所述管棚的外插角为5~8°;所述钢拱架依次固定在所述塌方段中的隧道壁上,且相邻的所述钢拱架之间的间距为0.4~0.6m;所述超前小导管设置在塌方段拱顶140~150°范围内,并斜向外伸入塌方体内,且位于相邻的所述管棚之间的上方;所述超前小导管包括上层超前小导管和下层超前小导管,且沿塌方段拱部分段设置;所述下层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为20~30°,所述上层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为35~45°,且后段上层超前小导管与前段下层超前小导管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m。
进一步地,所述管棚的环向间距为0.3~0.5mm。
进一步地,所述超前小导管的长度均为4~6m,直径为40~44mm,环向间距为0.4~0.6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管棚与超前小导管组合注浆的加固结构能有效的稳定塌方体的拱部,避免二次灾害,并保护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布置断面图;
图4为管棚布置的纵向示意图;
图5为超前小导管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棚;2-钢拱架;3-超前小导管;4-导向拱架;5-导向管;3-1-上层超前小导管;3-2-下层超前小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请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塌方段拱部加固结构,具体包括:管棚1、若干钢拱架2以及若干超前小导管3;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660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