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采样管恒温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67018.0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80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凌六一;宫兵;张帅;韩涛;徐善永;施奇兵;邢丽坤;唐超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23/20 | 分类号: | G05D2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采样 恒温 控制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体采样管恒温控制器,它主要包括主控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能够检测到气体采样管的温度信息,通过气体抽采泵和气体阀门可以对气体采用和气体采样量进行控制。通过键盘输入设置的温度,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管道温度,根据实测的温度,进行PID控制,使管道温度维持恒定。本实用新型对温度检测模块的电路进行了设计,使温度传感器能在一个恒流的状态下工作,提高的检测的精度。气体采样管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其干扰,我们对其结构进行设计,电阻加热带用耐高温的纤维套管包裹,外面依次用石英毡、黑色保温材料包裹。设计出来的气体采样管可以稳定的维持气体管内的温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控制器,具体来说是一种气体采样管恒温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一些气体检测中,科研学者需要对要检测的气体进行加热处理,保证气体检测时的精度以及降低检测时的难度,方便科研工作的进行。如今市场上很少有人设计一个较为实用的气体采样恒温控制器,为了解决一些特殊气体检测时需要的高温且温度变化稳定的检测环境,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单片机控制的气体采用管恒温控制器,为了让气体能得到更好的加热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管状的设计,同时通过主控芯片控制继电器来确定气体抽采泵和气体阀门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电压,可以准确控制气体的进出量和抽采速度。通过温度检测器检测管内温度,通过主控进行PID控制,发出PWM信号控制电阻加热带的工作时间,把检测的环境温度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为了提高温度检测模块的精度,本实用新型对其电路进行了设计,使温度传感器可以在恒电流的稳定环境下工作,同时本实用新型在管体的结构上进行优化,电阻加热带用耐高温的纤维套管包裹,气体采样管的外面依次用石英毡、黑色保温材料包裹,减少外部环境对气体采样管内的温度影响。该控制器可以很好的控制气体采样管内的温度达到恒温的效果,方便了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采样管恒温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气体采样管恒温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主控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STM32F429控制器(11)、键盘输入(9)、液晶显示屏(10);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6)、A/D转换器(12);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13)、第二继电器(14)、气体抽采泵(1)、气体阀门(7);所述的温度控制模块包括电阻加热带(5),电阻加热带用耐高温的纤维套管(2)包裹,外面依次用石英毡(3)、黑色保温材料(4)包裹,以减小加热装置与外界的热传递;其中温度传感器(6)与A/D转换器(12)相连,A/D转换器(12)与STM32F429控制器(11)相连、键盘输入(9)、液晶显示屏(10)、第一继电器(13)、电阻加热带(5)分别与STM32F429控制器(11)相连,气体抽采泵(1)、气体阀门(7)与第一继电器(13)相连。
2.所述的主控模块中控制器使用的是STM32F429型号单片机,STM32F103集成DMA控制器、AD/DA转换器、快速I/O口和多种通信端口,内置电源管理电路,功率低,运行速度快,能够很好的完成各模块之间的高速通信,更好的完成预期的功能。
3.所述的检测模块中温度传感器(6)使用的型号是PT100,为了使PT100准确的检测气体采样管内的温度,使得电压输出与电阻成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恒流电源对PT100提供电源,然后将PT100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放大等一系列处理得到气体采样管内的温度。这些信息传送给A/D转换器(12),A/D转换器(12)将检测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STM32F429控制器(11),主控制器将这些数据通过RS232串口通信在液晶显示屏(10)上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670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