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79396.0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60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斌;蒲军;赵金喜;刘旭杰;周玮林;田锦涛;陈希;许智星;赵钰;姚华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210 | 代理人: | 牛林涛 |
地址: | 6500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控 颅脑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涉及颅脑引流管技术领域。所述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为一体成型的功能段和引流段,功能段的前端部为圆弧形,并于前端部及侧端开设引流孔,功能段的前端部至末端的内壁设有可控式弹簧圈,所述可控式弹簧圈控制功能段的塑形、支撑及解脱取出引流管;本实用新型的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其留置端可控制塑形,便于脑室引流置管、留置及解脱,降低脑室引流置管、解脱的操作难度与引流留置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颅脑引流管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
背景技术
脑室引流为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排出脑内积血,还可以减少伤口脑脊液漏,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粘连,蛛网膜颗粒的闭塞,减轻脑水肿,同时避免枕下肌间积液,并可在手术中有利于改善手术视野暴露。
脑室引流管的置管、引流管的留置及解脱是脑室引流及护理的重点,脑室引流期间,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留置部分是否脱落以及解脱是否便利均决定了脑室引流的成功与否;现有技术的引流管采用硅胶引流管,由于伸入颅脑的引流管体积本身就较小,引流孔的直径较小,导致颅内血肿易将引流孔堵塞,引流不畅通,同时软性的引流管在进行引流管置管、留置引流通畅通道的支撑以及引流管防脱落的风险规避上几乎为零,对于脑室引流过程并不适用;如采用常规的塑形引流管,则在完成引流之后无法方便的解脱引流管。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缺乏一种塑形可控的颅脑专用引流管,现有的引流管在置管、引流管的留置及解脱过程均存在风险与不便,不适合脑室引流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其留置端可控制塑形,便于脑室引流置管、留置及解脱,降低脑室引流置管、解脱的操作难度与引流留置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包括一体成型的功能段和引流段,所述功能段的前端部为圆弧形,并于前端部及侧端开设引流孔,所述功能段的前端部至末端的内壁设有可控式弹簧圈,所述可控式弹簧圈控制功能段的塑形、支撑及解脱取出引流管。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段内壁的可控式弹簧圈为电解脱弹簧圈,所述可控式弹簧圈还包括解脱辅助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可控式弹簧圈以点接触方式固定于功能段的内壁,可控式弹簧圈可为单一点接触固定或多点接触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段内壁嵌入有丝不锈钢导丝与可控式弹簧圈相连,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使弹簧圈解脱释放;
所述不锈钢导丝轴心对称安装于功能段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圈为环状周向分布于功能段内壁,弹簧圈为均匀分布的环状或一体的螺旋状。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段末端为衔接头,衔接头连接脑室引流套件、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塑形可控颅脑引流管,引流管为一体成型的功能段和引流段,功能段的前端部为圆弧形,并于前端部及侧端开设引流孔,功能段的前端部至末端的内壁设有可控式弹簧圈,所述可控式弹簧圈控制功能段的塑形、支撑及解脱取出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段的前端的可控式弹簧圈,可控式弹簧圈的作用下,使得功能段的头端具备导向功能,同时在引流管置管之后有固定作用避免引流管滑脱;
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段的前端的可控式弹簧圈,可控式弹簧圈位于留置的功能段起到支撑引流管避免压迫下引流管形变影响引流的作用,同时弹簧圈留置也不影响引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793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锁定装置、加水柱和电动茶壶
- 下一篇:一种电力施工用收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