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式水解酸化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84421.4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23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姚永生;徐德;陈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乾宸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B01D21/04;B01D21/24 |
代理公司: | 武汉瑞创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74 | 代理人: | 刘艳丽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水解 酸化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体式水解酸化池,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进水池,伸缩进水池外端设有外部支架,外部支架上方设有第一伺服电机,进水池另一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另一端设有出水池,沉淀池背面设有污泥池,污泥池侧边固定连接有污泥回流池。通过设置进水池、出水池、沉淀池将其进行连接为一体,减小占地面积,满足污水处理,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进水池中与池中的污泥混合搅拌处理,伸缩杆控制第一弧形门板的开关,将废水引导至沉淀池中进行第二阶段处理,接着,在出水池内设置第二弧形门板和弧形挡板形成导流槽从而将沉淀池内的水引导至出水池内进行第三阶段处理,多个水池的组合减小了占地面积,且多个阶段的处理提高了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体式水解酸化池。
背景技术
水解酸化处理作为一种污水预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去除进水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以减小后续生化处理工艺的负荷。水解酸化池在印染、制药、化工以及市政污水等的处理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现有的水解酸化池投资过高,且占地面积过大,无法满足所以的污水处理,且现有的水解酸化池在厌氧处理时,处理过于单一,并且污泥在回流时容易造成堵塞,从而影响效率,因此,需要一种一体式水解酸化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体式水解酸化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体式水解酸化池,包括进水池,伸缩进水池外端设有外部支架,且外部支架与进水池外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部支架上方设有第一伺服电机,且第一伺服电机与进水池外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水池另一端设有沉淀池,且沉淀池与进水池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沉淀池另一端设有出水池,且出水池与沉淀池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沉淀池背面设有污泥池,且污泥池与沉淀池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污泥池侧边固定连接有污泥回流池,且污泥回流池位于进水池背面。
优选的,所述进水池正面设有进水管,且进水管与进水池正面固定连接,进水池与沉淀池连接处开设有空槽,所述空槽侧端安装有第一弧形门板,所述第一弧形门板顶端贯穿有转轴,且第一弧形面板通过转轴与空槽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门板靠近外部支架一端设有伸缩杆,且伸缩杆一端与第一弧形门板侧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伺服电机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水池内固定连接有两个搅拌器,且两个搅拌器以伸缩杆为中心轴相互对称,所述进水池背面设有污泥回流管道,且污泥回流管道与进水池背面固定连接,进水池通过污泥回流管道与污泥回流池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正面一端设有两个第二伺服电机,且两个第二伺服电机与沉淀池正面固定连接,所述沉淀池内部设有推板,所述推板靠近第二伺服电机一端设有两个丝杆,且两个丝杆一端与推板侧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推板底端设有刮板,且刮板与推板底端固定连接,且刮板底端与沉淀池底部相抵,所述推板表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靠近污泥池一端固定连接有污泥管道,所述沉淀池与污泥池通过污泥管道相连通,所述污泥池与污泥回流池之间固定连接有分割板,且分割板中间偏下位置开设有空槽,所述污泥池和污泥回流池通过空槽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出水池内部设有第二弧形门板,且第二弧形门板与出水池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水池内部设有弧形挡板,且弧形挡板底端与出水池内部底端固定连接,弧形挡板侧端与出水池内壁固定连接,弧形挡板与第二弧形门板之间形成导流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乾宸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乾宸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844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