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包的泄压阀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87692.5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78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亮;廉静;于旭东;陈江红;王洪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325 | 分类号: | H01M50/32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泄压阀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池包的泄压阀,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和阀体。下壳体安装在电池包的外壳上。上壳体安装下壳体上,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形成阀内空间。阀体安装在下壳体上,阀体与下壳体密封接触并将所述阀内空间分隔成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所述阀体包括安装支架、弹性部件和透气膜,安装支架与弹性部件连为一体,安装支架安装在下壳体上,弹性部件围绕透气膜以将透气膜包围在中心区域,弹性部件处于周边区域,弹性部件与下壳体的内侧壁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接触。内侧空间与电池包内部相连通,外侧空间与外界连通,电池包内部的压力与外界压力通过透气膜进行压力平衡,或者弹性部件变形并与下壳体的内侧壁分离形成泄压通道快速平衡压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零部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池包行业领域当中,由于使用工况的多变性及环境的不可控性会导致电池包内外压力不同,需要有确定的通道保持内外压力的平衡,并在如电芯短路,过充或者热失控等恶劣情况下当内部压力急剧变大时,有足够的排气能力进行排气保证电池包的安全。
现有技术使用的泄压阀中,泄压功能的实现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顶针设置在阀主体上,然后在阀主体上设置有顶针的一侧安装膜材。该种结构下,在膜材受压时,会向设置在阀主体上的顶针方向慢慢靠近,当膜材接触到顶针时,顶针即会将膜材刺破,实现阀的爆破泄压。该方式当泄压后由于膜材已经被戳破,泄压阀即损坏无法再使用。另外一种是通过弹簧拉住阀体进行密封,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弹簧被拉开,内外气体导通进行泄压。此种方式可以重复使用,但是由于所使用的弹簧为金属件,在动力电池包内部的工作环境中,金属件容易产生腐蚀现象,被腐蚀后的弹簧性能不稳定,存在使用风险。
此外,电池包还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现有的电池包气密检测主要有两种通气方式:一种是从在电池包上单独的开一个接口进行电池包气密检测,该方法可以检测整包的气密但是会额外的增加零件增加失效的风险。另外一种是更换一个特制的泄压阀或者更换特制的高低压接口进行通气检测,此方法可不需要额外的零件,但是无法检测到被更换的零件的气密状态,比如被更换掉的泄压阀或者对插的高低压接插件自身的气密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的电池包的泄压阀,能重复使用,自动复位并兼具气密性检测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包的泄压阀,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和阀体。下壳体安装在电池包的外壳上。上壳体安装下壳体上,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形成阀内空间。阀体安装在下壳体上,阀体与下壳体密封接触并将所述阀内空间分隔成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所述阀体包括安装支架、弹性部件和透气膜,安装支架与弹性部件连为一体,安装支架安装在下壳体上,弹性部件围绕透气膜以将透气膜包围在中心区域,弹性部件处于周边区域,弹性部件与下壳体的内侧壁过盈配合以形成密封接触。内侧空间与电池包内部相连通,外侧空间与外界连通,电池包内部的压力与外界压力的差值小于阈值,通过透气膜进行压力平衡,电池包内部的压力与外界压力的差值大于等于阈值,弹性部件变形并与下壳体的内侧壁分离,形成泄压通道快速平衡压力,电池包内部的压力与外界压力的差值恢复到小于阈值,弹性部件复原并重新与下壳体的内侧壁密封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支架和弹性部件是氢化丁腈(HNBR)橡胶件,安装支架和弹性部件一体注塑成型形成一伞型部件,其中的伞柄部分为安装支架,伞面的外周部分为弹性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气膜是聚四氟乙烯(PTFE)透气膜,透气膜预先放入安装支架和弹性部件的模具中,与安装支架和弹性部件一体注塑成型,弹性部件围绕透气膜的周围,透气膜形成伞形部件的伞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底部形成一个卡接块,安装支架通过卡接块固定在下壳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876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