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山井下高效排泥水仓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87798.5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19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朱正泽;杨莉萍;巨玉江;朱强强;赵永伟;周共军;薛希忠;韩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张华芳 |
地址: | 7371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山 井下 高效 泥水 | ||
一种矿山井下高效排泥水仓,包括水仓,所述水仓的底板两侧设计为斜面仓底;水仓内设有吸泥管;吸泥管与水仓底板之间设有支撑墩;吸泥管内每间隔1000‑1200mm设有一个吸泥口;水仓内还设有闸板;吸泥口位于吸泥管外侧设有锥形堵塞。本实用新型仓底部设计为双侧斜面及吸泥管结构的改进,使泥浆利用流体重力原理自动流至吸泥口处被吸进吸泥管内,从而减少辅助作业的劳动强度,减少专职排泥人员;降低了矿山井下水仓排泥时存在作业人员在有限空间污浊气体环境高强度作业窒息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山水仓,具体涉及一种矿山井下高效排泥水仓。
背景技术
传统的矿山井下中央水仓为:
(1)水仓为水平巷道式,水仓底部为平面,矿山所有生产生活废水汇聚到中央水仓进行定期沉淀后,将上层的水抽取,底层距吸泥管较远处的泥需由人工用铁锹刮铲至吸泥管口处吸取;
(2)吸泥管上均匀配置至少4个吸泥口,其中2个吸泥口设在吸泥管与地面水平方向,2个吸泥口与地面呈90°垂直设置,交叉配置。但这种结构的吸泥管存在以下缺点:①垂直于吸泥管底部的吸泥口的橡皮塞不易拔取,同时又将吸泥管顶起,使左右侧的两个吸泥口离泥面过高而不能将泥完全吸取; ②垂直于吸泥管顶部的吸泥口由于过高也不能吸取泥浆,同时存在泄压现象; ③当泥面低于与地面水平的两个吸泥口直径的最高点时,便存在泄压而不能有效吸取泥浆,同时两个水平吸泥口间距为2000mm,由于间距过大,在两吸泥口之间的泥也需人工刮到吸泥口处,影响吸泥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矿山井下中央水仓清除泥浆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长时间清理,耗时耗力,且人员在具有挥发有害气体污泥的水仓长时间工作,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因此,矿山井下中央水仓排泥方式急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山井下高效排泥水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矿山井下高效排泥水仓,包括水仓,所述水仓的底板两侧设计为斜面仓底;水仓内设有吸泥管;吸泥管与水仓底板之间设有支撑墩;吸泥管内每间隔1000-1200mm设有一个吸泥口;水仓内还设有闸板;吸泥口位于吸泥管外侧设有锥形堵塞。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吸泥口4之间呈120°夹角左右对称布置。
上述吸泥口间距为1000-1200mm,使相邻两个吸泥口之间的泥浆可自动流向的吸泥口,吸泥管将泥浆自动吸取,从而实现高效排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将“中央水仓底板”制作成两侧斜面,改进吸泥管“吸泥口”的布置方式,利用泥浆的自流原理,使泥浆自动流到“吸泥口”处,按顺序从水仓口依次拔取吸泥口的橡皮塞,实现连续排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通过对排泥过程的研究与论证,将水仓的底部结构由平底改为双侧斜面仓底,利用流体重力原理,在排泥时,使两侧沉积泥浆通过斜面导流自动流向底部吸泥管的吸泥口处,使排泥效率显著提高,解决了排泥时需大量人工辅助作业的问题,降低了岗位员工的劳动强度
2、高效吸泥管的研究改进
通过多次研究试验,对吸泥管结构和安装方式采取以下优化改进:增加吸泥口的密度,使相邻两个吸泥口之间的泥浆可以自流到吸泥口,减少人力刮铲泥浆;吸泥口呈左右呈120°夹角交叉布置,口朝地面;在吸泥管与水仓之间增加支撑墩用以提高吸泥管敷设高度,增大吸泥口插入泥面的深度,提高吸泥效果,同时又便于拔取橡皮塞。
3、水仓内设置多级闸板,使废水中的泥进行多级沉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877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