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态浮选药剂添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87882.7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92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范阳月;陈伟;郑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D1/14 | 分类号: | B03D1/1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贺云美 |
地址: | 7371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态 浮选 药剂 添加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态浮选药剂添加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药剂桶、进药软管(3)、气动隔膜泵(6)和出药软管(7;8),所述进药软管(3)的入口端伸入所述药剂桶中药剂液面以下并且其上设有单向阀(2),所述出药软管(7;8)的出口端伸入小药箱(9)并且其上设有开关阀门。本申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药剂添加,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性。进一步地,进药软管(3)上单向阀(2)和反冲水管(4)的设置能够有效解决软管管道、气动隔膜泵堵塞的问题;两条出药软管的并列设置方便两种药剂的切换添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药剂添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浮选药剂添加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选矿行业的浮选过程中,需添加大量浮选药剂,其中一部分药剂为固体粉末,一部分药剂为液体状态。现有的液态浮选药剂添加方式为:首先作业人员使用天车将药剂桶吊至二层平台,移动药剂桶到加药槽旁边,打开药剂桶的桶塞将药剂倒入加药槽,然后加药槽中的药剂利用高度差自流进入一层平台的小药箱中,药剂再通过小药箱下部的药剂管道进入药剂泵,最后由药剂泵打入药剂搅拌槽。
但是,上述添加方式具有如下缺点:(1)药剂桶规格较大,一桶约有100KG,高约1.2米,直径0.8米,作业人员移动起来不方便,在搬运过程中存在被砸伤、压伤的安全风险;(2)过程中存在起重作业,涉及多种起重风险;(3)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加药过程步骤繁杂,作业过程耗费时间,加一桶药约需20-30分钟左右;(4)在打开桶塞倒入药剂槽的过程中,存在药剂外溅、外流的风险,长期以往严重影响作业人员职业健康。
因此,亟需一种高效、安全的液态浮选药剂添加方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液态浮选药剂添加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态浮选药剂添加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药剂桶、进药软管、气动隔膜泵和出药软管,所述进药软管的入口端伸入所述药剂桶中药剂液面以下并且其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出药软管的出口端伸入小药箱并且其上设有开关阀门。
优选的,所述进药软管上所述单向阀后面设有反冲水管,用于当软管和/或所述气动隔膜泵出现堵塞时通入高压水将其冲开。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根据需要配合所述药剂桶和进药软管使用的控药槽。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小药箱相连的药管和药剂泵,用于将所述小药箱中的药剂送入搅拌槽(12)。
优选的,所述出药软管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出药软管和第二出药软管。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申请中,(1)采用内置式气动隔膜泵,直接代替了原来的从二层平台加药槽添加的方式,不再采用起重作业,规避了起重风险;(2)只需将进药软管插入药剂桶,出药软管置于小药箱,再打开气动隔膜泵即可,有效避免了倾倒带来的药剂外溅、外流风险,同时操作简单方便,加药速度大幅提升,从药剂桶到搅拌槽一桶只需约1分钟左右。由此可见,本申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药剂添加,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性。
2、进一步地,进药软管上单向阀和反冲水管的设置能够有效解决软管管道、气动隔膜泵堵塞的问题;两条出药软管的并列设置方便两种药剂的切换添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态浮选药剂添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药箱,2—单向阀,3—进药软管,4—反冲水管,5—充气阀,6—气动隔膜泵,7—第一出药软管,8—第二出药软管,9—小药箱,10—药管,11—药剂泵,12—搅拌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878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收缩的智慧校园用宣传展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软件工程教学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