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摇螺杆式电除尘仓泵灰样采集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08645.4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14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成伟;蔡峰;李彬芝;武宝刚;陈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G01N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趁新 |
地址: | 21003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摇 螺杆 除尘 仓泵灰样 采集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手摇螺杆式电除尘仓泵灰样采集器,包含有灰样采集罐体,所述灰样采集罐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灰样采集罐体上分别设置有灰样采集口、灰样出尘口和安装口,所述灰样采集罐体内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设置有螺旋片,所述螺杆在灰样采集罐体内转动设置,本发明在操作过程只需摇动摇把,无需取下集灰罐敲打,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灰样二次污染,降低试验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火电厂锅炉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手摇螺杆式电除尘仓泵灰样采集器。
背景技术
在现在大型火电机组中,锅炉燃烧调整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锅炉的各项热损失中,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仅次于排烟热损失,约占锅炉热效率的0.5%-5%。飞灰含碳量是反映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指标,飞灰含碳量增加不仅增加燃料的消耗量,而且对锅炉尾部受热面产生磨损作用,对锅炉的安全运行也形成巨大的威胁,易发生锅炉结焦和尾部烟道二次燃烧,降低电除尘器的效率,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因此,对电除尘仓泵飞灰进行合理取样,准确分析飞灰含碳量,有助于指导运行人员调整锅炉燃烧方式,提高锅炉燃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发现燃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当前,锅炉排烟飞灰含碳量的检测多在电除尘仓泵处取灰样,利用简单的集灰罐收集灰样,在取灰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操作繁琐,取灰人员每次采集灰样需要关闭一次门,卸下集灰罐,倾倒灰样后重新安装上集灰罐,打开一次门。2.取灰不畅,容易结块甚至板结,灰样难以采集甚至导致罐口堵死。3.污染灰样,集灰罐采用大瓶小口方式设计,倾倒灰样时需要不断敲击,造成灰样飞扬污染环境,同时易使周围尘土污染试样,降低数据的准确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手摇螺杆式电除尘仓泵灰样采集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锅炉排烟飞灰含碳量检测时操作繁琐,容易污染灰样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摇螺杆式电除尘仓泵灰样采集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灰样采集罐体,所述灰样采集罐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灰样采集罐体上分别设置有灰样采集口、灰样出尘口和安装口,所述灰样采集罐体内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设置有螺旋片,所述螺杆在灰样采集罐体内转动设置。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灰样采集罐体包括有螺旋管以及分别连通于螺旋管的采集管和出尘管,所述灰样采集口位于采集管上,所述灰样出尘口位于出尘管上,所述螺杆位于螺旋管内,所述安装口分别位于螺旋管的两端。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口包括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通过固定螺钉分别固定在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上,所述螺杆突出于第二端盖设置,所述螺杆与第二端盖之间预留有转动间隙。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有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第二端盖和第二轴承的内圈设置且与第二轴承座的内圈固定设置,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轴承座的内圈上。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在固定槽内,所述螺杆固定连接在第二轴承座的内圈。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有摇把,所述摇把包括有摇杆和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环通过螺钉穿过固定孔固定套接在螺杆上。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灰样出尘口上设置有出口旋塞,所述出口旋塞螺纹连接在灰样出尘口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1、解决了集灰罐底部飞灰板结、堵塞的问题;
2、减轻了化学人员取灰样的工作量,耗时短;
3、操作过程只需摇动摇把,无需取下集灰罐敲打,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灰样二次污染,降低试验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086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