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射击对抗机器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44816.9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70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黄芳胜;鲍本坤;董二宝;倪向贵;张世武;贺晨;吴珂;李俊炜;连厚泉;张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7/00 | 分类号: | F41H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击 对抗 机器 | ||
1.一种双射击对抗机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大弹仓模块(1)、底部框架模块(2)、小云台弹仓模块(3)和大云台模块(4);大弹仓模块(1)、小云台弹仓模块(3)和大云台模块(4)三个模块均固定在底部框架模块(2)的上部;大弹仓模块(1)和大云台模块(4)通过底部框架模块(2)的车底部架焊接在底部框架模块(2)的中间部分即以机器车正面为视角,其中大弹仓模块(1)焊接在中间部分的一端,大云台模块(4)焊接在中间部分的另一端;小云台弹仓模块(3)通过螺钉卡扣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底部框架模块(2)一端;
底部框架模块(2)采用模块化设计,给予整车的稳定运动;
大弹仓模块(1)用于42毫米大弹丸的存储和运输,大弹仓模块(1)在大云台模块(4)的后上方,给予大云台模块(4)的大弹丸供应;大弹仓模块(1)的大弹道管和大云台模块(4)的云台弹道通过织物圆管进行软连接,成为大弹丸的软弹道;所述大弹仓模块(1)的固定高度与所述大云台模块内的云台弹道相匹配,具有高度差;
小云台弹仓模块(3)用于17毫米小弹丸的供应和发射,固定在大云台模块(4)的一侧,整体尺寸小于大弹仓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射击对抗机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弹仓模块(1)包括:大拨轮(101)和拨轮罩(102)、拨轮电机(103)、拨轮片(104)、大弹仓架(105)、大弹仓板(106)、大弹道弯管(107)和大弹道管(108);大拨轮(101)和拨轮罩(102)同轴装配,所述拨轮电机(103)固定在大弹仓板(106)下侧,拨轮电机(103)固定在拨轮罩(102)底部中心,与大拨轮(101)固接,大弹道弯管(107)与拨轮罩(102)的出弹口同心固接,大弹道管(108)与大弹道弯管(107)的上端口同心固接,其中拨轮片(104)固定在拨轮罩(102)的内侧出弹口,大弹仓架(105)和大弹仓板(106)相互固接组成弹仓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射击对抗机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模块(2)包括:包括车底部架(201)、底板一层(208)、底板二层(209)、保护板支撑架(206)、保护板支撑板(207)、减震弹簧组(202)、麦轮(205)和闪光保护板(203);车底部架(201)相互固接构成车架,底板一层(208)和底板二层(209)固定在车架上,用于放置相关控制配件;保护板支撑架(206)和保护板支撑板(207)固接,共同用于固定闪光保护板(203);由减震弹簧组(202)和麦轮(205)作为车轮机构共同连接固定于车架中;车轮罩(204)固定于车架四角处保护车轮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射击对抗机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云台弹仓模块(3)由两个发射支撑板(301)、弹仓和云台组成;小弹仓底板(314)和小弹仓板(315)、两个发射支撑板(301)垂直固定在水平旋转支撑板(305)的两边,小弹道转管(304)用于连接发射支撑板(301)的进弹口和水平旋转支撑板(305)的入弹口,pitch轴电机(307)固定在电机支撑件(308)上面,并共同固定在发射支撑板(301)上面,带动发射管(303)部分竖直转动,发射管(303)通过发射管固定件固定在云台上,yaw轴电机(306)固定在yaw轴电机支撑(310)上面,共同支撑着上面的云台部分,并带着270度水平转动;弹道转件(311)连接着小弹道直管(309)右端口,固定在yaw轴电机支撑(310)下面,小拨盘(313)的出弹口连接着小弹道直管(309)的左端口,并固接在由小弹仓底板(314)和小弹仓板(315)组成的小弹仓底部;两个小发射转轮(302)固定于云台的中间位置两侧,当个小发射转轮(302)高速旋转的时候,由弹道送来的小弹丸会经过转轮中间位置,赋予小弹丸初速度,通过发射管(303)发射出去;小云台摄像头(316)放置于小发射转轮(302)的上端,用于检测采集周围环境信息;压片(317)位于所述小发射转轮(302)的后部,通过折弯角度和弹性范围,形成对进入的小弹丸的阻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4481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