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容器的真空注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48284.6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404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于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海融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5/00 | 分类号: | B05C5/00;B05C11/10;B05C11/11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姚娟英 |
地址: | 3155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器 真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的真空注胶装置,其在现有的注胶罐、真空泵和注胶管等基础上加以改进,即注胶罐内还安装有口部敞开的脱气桶和密闭的补胶罐,注胶管伸入注胶罐后插入到脱气桶内,该脱气桶再通过带有注胶阀的输胶管与电容器外壳相连通;抽真空阀与抽气口之间的抽气管上安装有进出气阀,补胶罐的上部通过连接管与抽气管相连通,补胶罐的下部通过补胶管与电容器外壳相连通,进出气阀和抽真空阀之间的抽气管还通过加压阀连接高压气源,同时在注胶罐上还开有由放气阀控制的放气口。采用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消除电容器内的空隙和气泡而能明显提高电容器的注胶质量,故值得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的制备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电容器的真空注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容量、高电压的干式电力电容器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干式电力电容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力电容器的灌封胶质量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干式电力电容器的性能。为此,在灌封胶时,要求起到绝缘和保护作用的绝缘胶(一般为环氧树脂或聚氨酯)必须紧密填充于电容器的外壳内,即紧密地填充在外壳内的电容器的元件和元件之间、以及绝缘件与外壳之间,在确保填满后再进行固化,固化后不得有空隙、气泡等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通常采用真空注胶装置来实现电容器的注胶作业,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3681011B的《一种回水胶水电容器灌封机》,它包括真空罐、真空抽气机、注胶管架和安装在注胶架上的注胶管,注胶管穿过真空罐盖伸进真空罐内,每个注胶管对应一个电容器,真空抽气机通过真空抽气口连接真空罐。使用时,先通过注胶管对电容注胶,注胶完成后再对真空罐抽真空,随之将电容灌封内部的气泡被抽出,以此来保证灌封质量。
还有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0600284A的文献中公开了电容器的备用分步灌胶装置及其灌胶方法,其是先将芯子主体安装于外壳内,将外壳安装在超声震动平台上,然后启动真空泵,将导流机构底部的待灌胶室抽至真空,然后打开加料头,将熔融的灌封料通过导料通道排出,熔融的灌封料贴着外壳内壁向下流动进入待灌胶室,同时超声震动平台带动外壳震动,直至液位到达报警位置时关闭加料头。如此反复,直至各区间灌胶完毕,灌封作业结束。
另,还有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0897002U的文献中也披露了智能双液真空灌胶装置。
采用上述注胶装置,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容器注胶后的空隙、气泡等缺陷,但由于绝缘胶自身的饱和蒸汽压、输送泵微漏等问题的存在,在真空状态下的绝缘胶还是有气泡混入,而且由于电容器外壳内的元件比较紧密,内部会形成流阻比较大、绝缘胶难以进入的空隙。并且一般电容器外壳的壁厚只有1-4mm,电容器外壳内外不能有较大的压差,否则容易吸扁、鼓肚,因而现有的真空注胶装置还无法让绝缘胶充分进入上述流阻比较大的空隙,故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有效消除电容器内的空隙和气泡的电容器的真空注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容器的真空注胶装置,包括有能容纳至少一台电容器的注胶罐、真空泵和为电容器输送绝缘胶的注胶管,所述的真空泵通过抽气管与注胶罐上的抽气口相连,所述注胶管上安装有进胶阀,所述抽气管上安装有抽真空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罐内还安装有口部敞开的脱气桶和密闭的补胶罐,所述注胶管伸入注胶罐后插入到脱气桶内,该脱气桶再通过带有注胶阀的输胶管与电容器外壳的下部处的注胶口相连通;所述抽真空阀与抽气口之间的抽气管上安装有进出气阀,所述补胶罐的上部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进出气阀和抽真空阀之间的抽气管相连通,所述补胶罐的下部通过补胶管与电容器外壳的上部处的补胶口相连通,并且所述进出气阀和抽真空阀之间的抽气管还通过加压阀连接高压气源,同时在所述注胶罐上还开有由放气阀控制的放气口。
为了提高脱气效率,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脱气桶内安装有位于注胶管的插入端下方的脱气伞组,该脱气伞组至少包括有直立在脱气桶内的立柱和支撑在立柱顶端的第一伞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海融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海融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482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七字切口编织袋张口折叠整边机构
- 下一篇:一种防盗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