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解除汽车门锁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57443.9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35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登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5B77/12 | 分类号: | E05B77/12;E05B8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52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解除 汽车 门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解除汽车门锁的装置,包含重锤1,薄膜2,固定柱3,收紧柱4,钢丝绳6,滑轮7,落锁装置8和限位装置9,所述薄膜2一端卡紧在可转动的收紧柱4中,另一端由固定柱3固定,所述重锤1的底面平整,并平置在薄膜2上;所述钢丝绳6缠绕在所述滑轮7中,一端连接所述落锁装置8,另外一端连接所述重锤1。本实用新型通过重锤1与滑轮7转化而来的拉力能够完成落锁装置8的解锁动作,从而在驾驶员因落水、坠崖、火灾等事故导致伤亡的情况下能顺利打开车门,进行救援,保证了事故中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解除汽车门锁的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车过程中,将车门锁死,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误开门导致司乘人员跌落的风险,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低速行驶或者停车工况下,不法人员强行开门,对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因此,大部分汽车都配备了行车落锁功能,用来保证在行驶过程中,不出现意外的车门开启行为,如车内儿童开锁,外人侵入等。不少车辆还配备了行车自动落锁功能,当车辆速度达到一定值后,行车锁自动落下。
正常情况下,汽车门锁落锁行为是有利于车内人员安全的。然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从外界无法打开车门,车门落锁将严重阻碍外界救援,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车型配备了碰撞自动解除落锁装置功能,该功能通过检测车辆碰撞触发,一旦监测到车辆碰撞,即可打开车锁或者关闭行车落锁。然而,该功能一般依靠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控制,存在由于事故断电或其他电子故障导致控制系统不起作用的情况。因此,欧洲在售车辆全面禁止了速度感应自动中控锁的行车自动落锁功能,仅允许驾驶员手动通过电子中控或者机械手段完成落锁。然而,仅仅通过禁止自动落锁或者增加碰撞自动解除落锁装置功能,依旧无法完全避免事故发生后外界无法开门救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员收到伤害无法打开车门,车门落锁将严重阻碍外界救援,存在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解除汽车门锁的装置,包含重锤(1),薄膜(2),固定柱(3),收紧柱(4),钢丝绳(6),滑轮(7),落锁装置(8)和限位装置(9),所述薄膜(2)一端卡紧在可转动的收紧柱(4)中,另一端由固定柱(3)固定,所述重锤(1)的底面平整,并平置在薄膜(2)上;所述钢丝绳(6)缠绕在所述滑轮(7)中,一端连接所述落锁装置(8),另外一端连接所述重锤(1)。
重锤(1)需足够重,以拉动落锁装置(8)完成解锁;由于薄膜(2)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老化失效问题,设置收紧柱(4)用于更换薄膜(2)。
重锤(1)通过旋转绷直薄膜(2),使得重锤(1)被薄膜(2)托起,重锤(1)的重心在钢丝绳(6)被拉紧的情况下远高于薄膜(2)的表面,防止事故中无法被甩出;固定柱(3)和收紧柱(4)之间的间距大于重锤(1)的尺寸,保证在薄膜(2)被破坏的情况下,重锤(1)可以顺利落下。限位装置(9)的作用是限制重锤(1)的脱离方向,防止在翻车等极端情况下由于重锤(1)的动力拉动钢丝绳(6)导致反向锁紧锁死落锁装置(8)。
进一步地,还包括磁性器件(5),所述磁性器件(5)吸附在所述重锤(1)的上方。这样能够大大减轻薄膜(2)的表面受力,从而延长薄膜(2)的使用寿命。磁性器件(5)设置在重锤(1)上方的两侧,能限定重锤(1)的横向移动,防止正常行驶过程中,由于加速、急刹、上下坡引起的重锤(1)被甩出导致落锁装置(8)误触发。
车辆正常使用过程中,薄膜(2)可承受重锤(1)的重量而不被撕裂;当发生火灾时,温度超过阀值后将在薄膜(2)的熔融过程中被重锤(1)的重量压溃,从而拉动钢丝绳(6)解锁落锁装置(8)。
进一步地,滑轮(7)设置的平面位置高于所述落锁装置(8)。
进一步地,重锤(1)为球形或倒圆角的正方体,或者其他保持表面光滑、无毛刺的次优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未经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574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的建筑钢管切割装置
- 下一篇:一种玉米脱粒机上盖调整机构